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7 13:01:34瀏覽1917|回應0|推薦14 | |
應家長之邀,有幾位國中生從小六開始就跟著我學習。我給他們教的是學校不教的教材,並以培養閱讀思惟和語文表達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雖然如此,我還是會請學生把學校的國文科段考試卷帶來,瞭解一下他們在校的學習狀況。 或許是受升學考試的影響,學校的段考也特別偏愛選擇題,像是某私立學校的國文科段考一貫都是選擇題(88%)加作文(12%)。我請學生標示出答錯的題目,逐題討論,以瞭解他們的思路,並解析答錯的原因。我發現,有些題目固然是學生粗心而不慎答錯,但也有些──用一般的「話術」來說──是學生「想太多」。但換個角度想,或許也可以說是命題老師「想太少」。大概是老師命題時只針對考試範圍設計題目,題意表達未必周延,有時可能就忽略了從不同角度思考會產生不同解答的狀況。 從表象來看,選擇題似乎是一種「公平」且「省力」的測驗,只要一刷讀答案卡,就可以極有效率地算出成績、排出「班排名」「校排名」,一張張代表學習成就的「標籤」,就這麼貼在學生身上。學生若要爭取較佳名次,就必須適應這樣的測驗模式,在選擇題的甬道裡努力向前爬行。 但問題是,姑且不論選擇題有答題技巧和猜答運氣的成分在內,選擇題所能測驗的,往往只是一些零零碎碎、枝微末節的東西,考的是學生細不細心,卻考不出宏觀的格局視野。每學期的國文課教孩子讀那麼多文章,結果考試只是讓學生比較某個詞在不同句子裡有甚麼不同的意思或詞性,或是分析某個句子是甚麼語法結構……,卻不能讓學生品味文學的美感,理解這些文章和自己人生的切合點在哪兒,這也就難怪愈來愈多學生不愛上國文課,離開校園之後也不愛閱讀了。 中小學國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在培養作家,也不是要將孩子訓練成超大容量記憶體。正確的語文學習應含括兩個層面──一是心靈涵養與美感層次的提升,一是訊息解析與思惟邏輯的建構。學生的思惟本來是海闊天空,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更深化的思考,並能容許每個學生因個人特質而衍生的差異性。比方說對美的感受,重點在於教師能否引導每個學生感受到一篇文章或一首詩的動人之處,並能用自己的話把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至於美在哪裡,言人人殊但亦無妨,實在不必預設標準答案。然而選擇題就像是個框架,學生必須迎合這副框架,必得從選項中錙銖必較地選出標準答案才有機會爭取好成績。久而久之,學生就愈來愈難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面對比較複雜又沒有選項的問題時也很容易束手無策。我在某「頂尖大學」教書的時候,就曾遇見一些學生不會答申論題,也不知如何動手找資料寫報告,甚至不知如何思考以解決問題。但他們可都是過關斬將的選擇題高手,也是臺灣未來的「人才」啊! 現在跟著我學習的國中生,在我這裡從來沒有「考試」這回事。我的任務不是拿分數評定他們的優劣,而是依他們的個人特質適性發展,引導他們學習閱讀思惟和語文表達,涉獵他們的年紀該知道但學校沒教的文化知識,也學習以宏觀多元的視野看待人間事。在這樣的教學空間裡,同儕之間的關係不是競爭,而是相互觀摩、欣賞彼此的優點。兩三年下來,看著他們的進步和成長,我相信他們未來的人生方向,不會只是侷限在幾個選項中摸索而已。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