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05 11:33:03瀏覽2825|回應0|推薦23 | |
日前和一位鄰居聊天,她的女兒即將國中畢業,最近換了鋼琴老師。 這位望女成鳳的媽媽語帶慍怒地抱怨:「妹妹在那裡學了十年,讓她去考皇家五級,居然沒考過!老師打電話來,還建議降考三級……」「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就只是給妹妹彈皇家五級那幾首曲子,別的曲子都沒有教,這樣還考不過?……」 聽到這樣的狀況,我一點也不覺得意外。事實上,身為妹妹長期的忠實(其實是身不由己的)聽眾之一,我一直感到納悶──妹妹學了很多很多曲子,卻似乎沒幾首是可以從頭到尾流暢彈完的。簡單的樂句會彈得很快,但一遇到較須技巧的段落,就很容易停頓遲滯,導致整首樂曲的節奏很不穩定。另一方面,樂句的強弱表情變化或意境的營造,大抵也是付之闕如。然而,一旦開始學習新曲,之前還沒彈順手的曲子往往就此束之高閣,再也不會練習。 我趁這回聊天順道提了一下,這才解開我多年來的疑惑。原來媽媽也聽出妹妹節奏不穩、沒有強弱變化的問題,但是提醒妹妹用節拍器,妹妹總是回嘴:「不用啊!老師說我這樣彈得很好。」……呵呵!老師都說很好了,家長還能奈何? 猶記得兩三年前,妹妹剛上國中,當時她正在學彈一首莫札特的奏鳴曲。我利用她來我家讀書時跟她聊聊這首曲子,才發現妹妹其實不知道樂曲背後的故事,更不知她彈的只是奏鳴曲的其中一個樂章,而且還是去難存簡的刪節譜──她自以為學的是「整首」奏鳴曲,彈的是著名作曲家的「大曲」。 我把CD找出來播給她聽,她才恍悟這整首奏鳴曲的樣貌如何。 這真驗證了一句老話──「學過」是一回事,「學會」是另一回事。
貝多芬的「月光」很美。美在哪兒?說得出來嗎? 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很美。美在哪兒?說得出來嗎? 也許藝術品和我們日常生活的距離太遙遠了。那就看看我們周遭的環境吧! 我們去歐洲旅行,總不免讚嘆當地城鎮或鄉村的美景。但是美在哪兒?因何而美?臺灣也建造了許多仿歐式建築,卻完全無法複製在當地才能感受到的美,為什麼呢? 北歐也有很多鐵皮屋。但同樣是鐵皮屋,蓋在那兒就是可以很美,蓋在咱們的土地上卻是這副德性。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問題出在美學教育。我們的基礎教育不重視它,因為升學不考這個。 好吧!和坊間的鋼琴老師談美學教育也許陳義過高。然而,一個刻意壓低學費以招徠學生,看準家長外行就讓學生拚命學新曲子,只要手指能將樂譜上的每個音符依序彈過一遍就算過關,卻不加強基本功訓練、不在意演奏水準,更甭說樂曲詮釋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只要表面上讓家長以為孩子會彈好多首樂曲,學習成效良好,願意繼續繳學費…… 這樣的「老師」所提供的教學品質,和黑心食品有何不同?
經過了十年光陰,妹妹的家長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但那又如何?每晚經過這間掛著「○○兒童管絃樂團」招牌的音樂教室,燈火依然通明透亮。 況且,從幼稚園到國中,這段學習成長的歷程不可能重來。
妹妹在換了鋼琴老師之後,平時練習還是不用節拍器,彈出來的音符醉步如故,這或許也算是長期接受不良教育的後遺症吧!積習難改,豈可不慎! 鋼琴教育尚且如此,那滿街的作文補習班呢?補教老師畢竟不須任何專業考評,如果所謂的「作文老師」只會教起承轉合、語法修辭等等技術性的枝節,卻沒有公開發表文章的經驗和能力,他可能教得好嗎?更何況要把文章寫好,還有遠比起承轉合、語法修辭更要緊的呢! 眾多家長普遍重視孩子的寫作能力,但卻不見整體有效的提升,其原因恐怕正在於此。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