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9 16:20:22瀏覽489|回應0|推薦3 | |
數學學好了嗎?
過去教書時,雖然教的是文科,卻經常使用學生最不喜的數學科目裡的邏輯方法,套用在課本裡,解釋作者利用複雜語句所傳達的概念。經過這轉換的過程,感到驚訝是,學生們卻能豁然之間體悟課本所講述的涵義。讓原本艱澀文句,經過簡單利用數學符號的替代,掃除掉學生在視線上佶屈聱牙的文字障礙,呈現出簡單扼要的因果關係,讓學生一目了然,只要輕易地推理,對於不懂之處也就能柳暗花明。因此;我常開玩笑嘲戲他們,原來無法理解課本真正內容的原因,不是國文差而是數學不好。
最近與就讀高中的姪女吃飯閒聊,說到物價飛漲讓人受不了,我說到某物品由原來220元漲到260元,她聽到後表示說:「漲那麼多,而我們學校麵包只漲五元。」說到這,我反問她說:「你們一個麵包原來賣多少錢呢?」她說15元,突然間她似乎領悟過來說:「還是麵包漲的比較多。」 她似乎忘記,學習百分率除了要學會如何運算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利用百分率機能,做相對性觀念的比較。所以漲40元與5元以絕對觀念思考,其實沒有太多意義,應該以相對性觀念切入,這就是許多學生所缺少的思考方式,只會單純利用公式計算,卻沒有了解公式背後所隱藏的觀念意義。更進一步的,讓此觀念結合日常生活上的事務,具體的體現出來。
若是簡單地詢問些學生:「學數學目的為何?」,我推測有一大部分學生會回答說是為考試,而也有其他一部分會說不知道,真正知道目的地只有少數一些學生。因此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以考試為目標導向下學習數學,換句話說,對數學學習動機,只窠臼式的建立在分數上,而對於學習數學真正的目的卻視而不見。
當數學成績不理想時,就自我安慰,認為沒有學數學的天分,久而久之;視學數學為畏途,接著就放棄學數學。成績不錯的同學們,汲汲營營練習些計算過程繁雜的題目或者需要特殊技巧解題的試題,用來獲取高分或證明自己數學能力高人一等。而又有一些學生也提出些,拒絕學習數學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們認為學了一堆在日常生活中無法使用的數學,像是到市場買些蔥、薑、蒜也要利用三角函數才能購買嗎?所以這些深奧數學理論當考完試後,都成為英雄無用武之地,與日常生活可以說沒有干係,因此他們認為,真有此必要去學這些數學嗎?
這些林林總總的質疑,就是現今數學教育失敗的地方,將學習數學的目的全然的沒有對學生交代清楚,以至於學生有如此深的誤會與不了解。更嚴重的問題是,讓學習數學目的的功效蕩然無存、沒有充分發揮,使得這些學生的思想變空乏淺薄,無法識別事情的真偽,這才是讓人憂慮的地方。
學數學與學其他學科是一樣地。學習一種運動,除少部份人變成運動員之外,對大部分的人而言,都是用來鍛鍊自己的身體。學數學也是如此,學習的目的不是去當愛因斯坦,而是強化自己的思維,增強腦力的運動,讓數學的規則用在面對事物上,使得判斷快速有系統的清楚分辨方向,不至於被混淆不清,而裹足不前。所以數學題目的運算是幫助訓練腦力的活動,而不是用對錯來換取得分數之用。
例如說:在數學中學習任何新單元,首先都會定義出這單元重要關鍵的名詞,像何謂三角形、何謂多項式、何謂方程式、何為二元一次方程式等。如果日後所提的條件與定議不同,那這就不是該定義所指稱的名詞,將其排除適用。若是條件符合,即是該指稱定義名詞,自然可以繼續引用相關相容的公式。因此在這共通數學語言中,進退不失遽,互動有方向,不會引發爭執。
在現實社會中;看到最近吵翻天的總統大選中的議題,雙方對「一中共同市場」居然有這樣大相逕庭的看法,相互的指責對方抹黑。怎麼會這樣呢?不是只要找出基本的經濟學上對此下的定義,就很清楚明了嗎?那還會有雙方爭執空間呢?顯然的有些人就是要模糊這焦點,不想把話說清楚,其實這也無所謂。可是問題是我們的選民自己能分辨出來嗎?顯然地大部分地選民對於思考地訓練還有待加強。自然地;不想把話說清楚的候選人可以獲取好處囉!
要讓民主法治進步,正本清源之途,先要將學習數學的目的講清楚不可,否則數學沒學好,要將選舉議題說清楚有時還挺困難的。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