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25 15:31:51瀏覽385|回應0|推薦0 | |
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認為孩子生命起源於母親的子宮,形成母子臍帶連結的關係。尤其,嬰兒出生後在生理上全然無助情況下時,母親象徵者食物,愛與溫暖,找到家的感覺,就像一棵樹,用根紮入於土地。強調這種母親與孩子關係的感受,被稱之為「植根」(being rooted)。相對於父親在這自然關係中,這根相形就「淺」多了點。
十九世紀的人類學巴克分 (Johann Jacob Bachofen 1815-1887)就人類對母親與父親的形象給出不同的正負評價。母親的正面意義是:對生命、自由和充滿母系社會的平等價值的肯定,而負面的結果是:人就無法發展自我和理性。父親給予的正面意義在理性、戒律、良知與個別發展,而負面意義是:階級、壓抑、不平等與歸順。基此,父親與母親形象原本就有自然的差異,其後,父親所扮演角色,因文化與社會功能分化上的迥異,加深形象不同的結果。所以,孩子會經常會對理智形象的父親吶喊出:「爸爸,你愛我嗎?」,那來自內心的情感上的需求,父親卻以隱藏、不顯露的愛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情,除非經過一段時日,往往是無法體會的。
朱自清在「背影」這篇文章中,講述作者與父親辦完祖母的喪禮後,父親堅持送他到車站,為他打點瑣碎事務。當看到父親為他去買桔子,父親那肥胖身軀翻爬月台的背影,讓他難過的流下眼淚。感受到在祖母過世後,看到父親對人生的豁達,珍惜出父子短暫的相聚,零碎的關注觸動到作者對父親的情感。
龍應台在「目送」這文章中,她父親用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她到大學就職的一幕,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卻停在大學正門口側門的窄巷邊。離開前對她說 :「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這簡單的一句話語,說出父親對女兒的體諒,在理智中蘊含父親對她物質的虧欠,顧及女兒顏面,卸下自己的偽裝,揭示出父親對她細膩的愛。等到她自己當母親時,感受到她與父親之間的愛是一種「不必追」禪的體驗。 一本繪本描述出,整天著迷於收集及設計各種盒子中的父親,因為父親不知道該怎麼讓兒子知道他的愛,他利用所收集的大大小小盒子,做各種好玩的東西,讓孩子在盒子堆裡盡情的玩,和兒子玩得瘋瘋癲癲的,鄰居都在背後嘲笑他,不過他一點也不在乎,因為他已經找到一種特別的方式,告訴兒子:「我愛你。」 因此,擴大我們的視域,整體觀察父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父親那理智「愛」是有些愚鈍,在生活中不顯現,藏而不露,甚至於被遮蔽的狀態,或以偽裝的方式呈現出來,讓父愛被暗藏的如此深遠,有時幾乎被遺忘了。或許一本繪本的啟示,將留置於父親自己存有中的愛,其自身還是可以自我揭露,讓人感受到的。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