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難割難捨的依附
2010/08/28 10:11:58瀏覽422|回應0|推薦5

從發展心理學談到人類最初社會的關係中,嬰孩對母親或照顧者之間,建立起一種依附attachment關係,於這期間雙方互動關係的良窳,將都會對孩童成長後在心理的發展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如何建立起信賴與信任的關係。簡單的說,將人與人之間構築出一種託付感,除了生理上與物質上可以獲得一定的滿足外,更在心理上層次所建造的安全與安心,是人在身體與心靈相互依靠的主要的資糧。

 

如果我們擴大這依附範圍,除了人與人之間外,人與動物,人與物,人與組織,人與土地等等,都會形成這有形與無形的依附關係存在。有時是單向存在,有時是雙向互動,或許當時可以感受到,又有時到事後查覺到。

 

孩子在父母身邊,看起來是子女依附父母,不論是物質或精神上都受到父母的呵護,可是當孩子夠大離家時,所謂父母進入中年要進入老年期時,那家庭中只剩下父母的空巢。此時,父母會感到有孩子的陪伴下,就能展現出自我存在的被需要感,讓生命有意義。可是,孩子離家後讓父母出現了生活失落,好像喪失生命意義存在的目的,質疑起生命價值。這就是,先是孩子依附父母,然後父母依附子女,其實是相互依附。

 

龍應台在目送一書中赤裸裸的說出,父母與子女間的一世情。當你夠老時,自己的父母走到人生的終點站,你站在街這邊,他們站在街那邊,自己就不必追了。當孩子夠大時要離開你時,你站在小路轉彎頭,孩子轉到轉彎底時,自己也不必追了。這一切的姻緣際會,我們都是被拋入到這時間與空間中,過多的依附,都會讓自己傷心的無法面對當下與未來,所以龍應台才說不必追。

 

龍應台將此種依附情緣,圈定在一世之間,告誡人們將情緣的「有」轉成情緣的「空」( 所以:不必追 )的禪定式的思惟,嚴格說來對一般市井小民而言,是有點近緣情怯,難以而為。

 

看到苗栗大埔的阿媽,孩提時就與土地建立起了深厚的依附關係,甚至有可能延伸到,她的父母所傳承給她,對土地的依賴與信任感上,所以今天阿媽土地被徵收,那不僅是有形物質損失的問題,更是摧毀她與土地聯繫所呈現出最大生命意義的支柱,雖然當下她還有家人陪伴,可是對她而言好像沒有了生命的依賴,因而,那些看似有意義的家庭關懷,對阿媽而言都不存在了,所以,她選擇自殺結束寶貴的生命。

 

在眷村改建過程中,同樣的也看到這種場景,這些老榮民在改建過程中,看到他們過去最信任的,所依附的組織(軍方與政府),做出許多讓老榮民喪失信任的行為,政府除了拆除眷村中破舊房舍外,同時也摧毀老榮民相互依附人際網絡與他們所珍惜的眷村文化,所以到眷改後期時,政府或軍方才考慮保留一些眷村下來,讓這些曾在眷村成長的人,以後能睹物思情,去慰藉受傷的心靈,消彌一些依附的失落。所以才有老榮民說:「我一生軍人的生涯保衛的是國,而這一次我保衛的是家,過去的敵人現在卻變成朋友,過去的朋友現在卻變成敵人,這是我一生中最後一場戰役,老兵是不會死的,只是凋謝罷了!」為一些僅存的眷村保留而奮戰。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pei&aid=43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