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屬靈圖像的移轉
2013/06/20 06:05:45瀏覽340|回應0|推薦1

屬靈圖像的移轉

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根寫一本根據真人真事而改編的小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其中主要內容是講述米奇與他往昔的老師,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的有生之年能夠再次交談。師生二人於三個多月裡時間裡,討論一些人生會遇到的困難及疑惑,包括死亡、愛、婚姻、家庭等等。其中第六堂課是談到感情與執著。墨瑞告表示說,我們幾乎都是以過去的經驗來緊執著自己的見解,體驗生命中的各種感受,不論好與不好,然後就要懂得放下,就是我們常說的「我執」給出最佳的詮釋。

審視在生活中,「我執」究竟是自己僵固什麼,結果會讓自己那樣不快樂呢?而「我執」的原形又是如何出現的呢?這些疑問經常困擾我們,讓我們無法達到釋然的效應,痛苦的惡魔似乎從來沒有要放過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呢? 要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生命呢?

在心理學領域中,有一種完形治療學派,是 Perls(Frederick S. Perls,1893-1970) 所創立, Perls 在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是將佛洛依德的心理理論和身體理論統整為一。所謂完形(Gestalt)是德國字,原意為形狀、圖形。人類對事物的知覺並非根據此事物的各個分離的片斷,而是以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為單位。因此,把各個部份或各個因素集合成一個具有意義的整體,即為「完形」。例如說和朋友交談,突然間朋友皺起眉頭,你會驚覺到,他不同意你的說法。這一小小的暗示,即刻會聯想到一個完整的形式,因為人一出生,就如心理學家榮格所所的「集體潛意識」蘊涵在我們一切行動中,串連出一種「模型」,來指引我們如何對應與生活發展,產生內隱信念和刻板印象。同時,個人也有潛意識是以本體感覺(propriocption)的第六感管控身體的各部門。

 因此,傅佩榮在《走向智慧的高峰》一書中將日常的生活中,理性的思考是基於意識層次,稱其為「顯性的秩序」,然而,生活中同時有超越思考的事件發生。例如說:會開車的人都知道,初學開車時,非常緊張,需要意識專注,所以開完一段路程後經常汗流浹背,精神虛脫,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將意識層次的技術,熟能生巧後,轉到潛意識中,所以,一邊開車一邊可以聊天,聽音樂,甚至講電話(雖然這是不好的行為),這產生「隱性的秩序」,用一種「默會」方式進行。所以,傅佩榮針對這忘記「理性的自我」運作的方式稱做靈的運轉。用靈性去對應,對事情看法就會有了改變,對事情的價值判斷也會改變,一切結果也就不同。

莊子養生主講述的「庖丁解牛」,當對主客體之間放下意識層次,以一種「靈」的運轉,默會支解牛體,反映出人在應接世事和求知上,不會傷物損己,就會心情愉悅,方能養生後終享人生。然而,有時靈的運作並不需要特別努力,只要懂得放下理性中的許多障礙與柵欄,或許,可以這樣說就是墨瑞先生所謂的放下「我執」。換句話說,就是要利用「潛意識的智慧」(榮格語言)來處理周遭的事物。因為,「靈」是察覺「隱性秩序」的力量,以一種無意識狀態,本體感覺,只要讓我們「活在當下」,接納變化,放下我執,但又不失自我認同,我們與整個宇宙、所有一切都是相通的、有關係的,同時都不離開本源。

當然,靈的運轉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有沮喪的痛苦,因為經常要放棄過去的自我,很多人就是不能或不願承擔這些痛苦,對於過去不想放棄,但又無法再保留現在,自我的靈性就在此迴盪。有位德國詩人特拉克爾一首詩的句子這樣形容:「靈魂,大地上的異鄉者」,生命的靈魂要成為異鄉者,捨棄對家鄉的思愁,也就是說,自我的捨棄(kenosis)以委身於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為的是使公義與憐憫的社會能實現,才能領略到生命的終極意義。例如:甘地、馬丁路德金及德蘭修女這些人的典範。

善於用心理學結合神學的精神導師派克(M. Scott Peck M.D.)認為:「生命的意義存在於死亡當中,這個祕密是一切宗教的核心」。因此,當佛教徒經常忘懷佛陀歷劫之苦,基督教徒也經常忘懷基督救贖之樂,其實基督在十字架上捨身的痛苦,與佛陀在菩提樹下涅槃的極樂,當兩位聖神放下我執,捨去了「理性的自我」,苦與樂用宗教的靈性的運轉來關照時,那也僅是一體的兩面而已。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upei&aid=778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