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0 15:26:50瀏覽324|回應0|推薦1 | |
民主的少數尊榮
這次立委選舉完後,從媒體看到,有許多政論家指出,對即將展開的總統選舉,已經有所謂「西瓜效應」(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的現象。不論是真的有或者是假的有,等到開完選票就知道。但是無論如何,這種羊群理論的現象不問是非,只怕孤獨,跟者大家一起走,總不會錯的想法,經常的表現在許多人行為上,而且普遍的積貯在許多人心中,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社會現象就是反應群體的行為結果,不能就現象的結果,去論斷功過是非。但是我們可以就已經存在此現象,其背後所隱藏的問題,找出些蛛絲馬跡原因。也許對現在被大家所厭惡的非藍即綠政治活動,妥協一些空間,建立一些想法。
在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抬頭,新興的領域的學科,在開宗明義就說,要討論本學科之前提要件就是「人是理性的」。不論在任何領域中,如果要成為政治人、經濟人、社會人或法律人,其終極的目的,都是在理性的追求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出發點。那什麼又代表是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呢?因此;找出了追求利益的程序“民主制度” 。我們將此制度最經典又經常標榜的口號是「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用來觀察這「西瓜效應」。
自我從幼稚園有記憶開始,每遇到需要讓我們表決來解決問題時,老師都會對表決的結果說一句話:「服從多數、尊重少數」。讓多數決的結果,名正言順的取得被接受的正當合理性。若有人敢反對這結論,你就會與全體的表決的人為敵,你就是不守民主規則。因此;不論是選班長、模範生、或是小市長,還是決定旅遊活動地點,一直到大學時的決定補課時間,以及到社會上的組織活動,只要有爭議相持不下時,大家都順理成章的要求表決,自然毋庸再說「服從多數、尊重少數」等話。因為大家對結果是如何產生的,也都能了然不惑。
問題是;我們的確做到「服從多數」的結果,可是我們有顧慮到「尊重少數」的想法嗎?如果這是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那我們只做到一半,似乎另一半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去做。所以從小朋友開始選班長,就可以觀察到有許多小朋友在舉手投票一剎那時,經常用拿飄忽眼神,觀察別的同學舉手選誰,而不是自己想選誰當班長。當確定勝出的一方時,他們嘴角似乎都有一抹微翹的驕傲,敗選的一方除了垂頭喪氣外,從來沒有被問過他們的想法,或者安慰他們一下。看在其他人眼中,顯露出任何的表決都要當那嘴角微翹的一方,而不是去投給垂頭的一方。因為輸方的意見與想法永遠沒有人重視,所謂「尊重少數」是一種口號,而不是一種生活經驗的實踐。
如果將這種場景回顧下,在我們大人的世界亦復如此。看看2000年與2004年的選舉,贏者揚起翹高地嘴角說:「我當選算我好運、那又能怎樣呢!」。一副目空一切態度,沒有謙卑的想一想如何「尊重少數」,讓少數意見也能表達出來。所以到2004年,輸家不甘心居然耍賴起來,當街鬧了一陣子。慶幸的是整體社會尚屬理性,沒有隨之起舞。
這些事已經都是過往雲煙,講些話去責難他們,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不要浪費太多的唇舌。而是期望今年的選舉,不論誰贏誰輸,除了要服從多數的結果,更期望贏者要「尊重少數」,讓輸的少數感到尊榮,這才是民主的精神,更是台灣寶貴的經驗與資產。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