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口譯教學之研究方法簡述
2006/10/01 00:10:23瀏覽3191|回應2|推薦3

廖柏森

Ø 口譯教學研究方法:

(1)    論證法 :

 人文學科最常用的方法,是從文獻理論或研究者個人經驗出發,就研究問題所涉及的概念作邏輯上的論證發展,使用演繹(deductive)或歸納(inductive)的論理(reasoning)方式來推導結論。

 : 劉敏華〈口譯教學與外語教學〉(2002)探討口譯課之開課必要性、課程適切性、和教學效果,最後結論提出大專口譯課在整體外語教學中之定位,並建議合適的教學法。

(2)    調查法(survey) :

      透過問卷等工具及系統化的程序經由蒐集樣本(samples)的資料以推論整個母體(population)的特性和現象是社會科學中經常用以蒐集資料的方法。只有透過持續性地蒐集、分析、和綜合教學現場資料,才能有效增進教學成效。在探究國內目前口譯教學的現況上可以問卷調查研究為主,而且由於研究對象的口譯教師遍及國內各大專院校,親身調查往返不易,勢必使用郵寄問卷調查(mail survey),其主要優點為:(1)節省費用、(2)在較短時間內可以調查大量受訪者、(3)可讓受訪者有足夠時間作答、(4)受訪者可保有隱私權、(5)受訪者可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內作答、(6)受訪者可理解系列問題之間的關係、(7)受訪者較不易受到研究者的干擾 (Mangione, 1995; Brown, 2001)。另外,由於問卷上的每一個問題皆可視為一個變數(variable),使用問卷調查亦可同時探討多項變數間的關係。

:現時最近的文獻為何慧玲〈台灣大專應用外語科系口筆譯教學概況與分析〉(1999)。針對全國22所大專應用外語科系口譯和筆譯的教學概況作過問卷調查與分析,基於市場需求和各校主客觀條件,對應外系課程規劃提出建議,以解決教學問題和避免浪費教學資源。

(3)    實驗法(experiment):

      指研究中對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的安排,與對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之測量所構成的處理模式。為探討自變項與依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者通常先將參與研究對象設為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和控制組(control group),並使兩組的各種條件相等,包括對可能的干擾變項作適當控制,接著對實驗組進行實驗處理(experimental treatment),最後比較兩組的差異。

    :廖柏森、徐慧蓮 <大專口譯課是否能提升學生口語能力之探討>(2004)經由教學實驗探討大專口譯教學能否提升學生英語口語能力,依研究問題需要採對照組前測後測設計(counter-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實驗之自變項為口譯課和口語訓練課兩門課程;依變項為學生之英語口語成就表現,亦即實驗的後測成績(posttest)。另外因為教師的教學可能影響依變項結果,因此設計由同一位教師同時教導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班學生,藉以控制教師教學此一外擾變項(extraneous variable)。結果顯示口譯課確實有助於提升學生英語聽技能。

(4) 訪談法(interview):

         透過對話訪談以蒐集研究對象的想法態度的研究方法,實施方式可分個人或團體訪談,訪談問題則可分為結構性、非結構性、和半結構性。訪談時常需使用錄音或錄影保存第一手的研究資料,訪談結束後作文字轉錄(transcribing),最後再由研究者分析內容並作出結論。

        : Chang (2005)探討同步口譯員在不同語言方向工作時對其口譯表現和策略使用的影響,除了請研究對象的口譯員實際從事中到英和英到中的口譯工作外,還於口譯結束後馬上進行訪談,以瞭解口譯員口譯時的心理認知過程和口譯策略使用。

(5)    個案研究(case study):

     是以單一有界限的系統(bounded system)為研究對象,重視的是該個案的統一性(unity)和整體性(wholeness)。無論是一個人或一團體組織都可當作是個個案由研究者來蒐集資料,加以深入剖析,詳盡描繪該個案在其所處情境中(context)的各種面貌,以找出研究問題的原因或解決問題的方法。蒐集資料的過程可使用訪談、觀察、問卷調查、測驗、蒐集文件資料等方法。

        : 林宜瑾、胡家榮、廖柏森〈口譯課程使用國際模擬會議之成效探討〉(2004)以某大學英文系為期一年的口譯課為研究個案,詳細描述該課實施國際模擬會議的步驟和過程,並透過觀察、學生期末報告、問卷調查等資料證明其教學成效。

(6) 觀察法(observation):

      以視覺和聽覺等感官就研究問題作有計畫有目的之觀察,並提出深入之分析與解釋。觀察法可分為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和非參與觀察(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前者是由研究者參與其觀察的研究活動,融入該團體成為研究對象的一分子,藉以瞭解研究對象對於研究問題的想法信念和情緒;而後者必須超然獨立於所研究的團體,以求客觀記錄所觀察的現象。

        : 林宜瑾、胡家榮、廖柏森〈口譯課程使用國際模擬會議之成效探討〉(2004)以英文系口譯課同學為研究對象,而三位研究者中一位為該班授課教師,另一位為研究對象的學生之一,所以可以實施參與式觀察法,觀察該班使用國際模擬會議上課的學生與傳統口譯課的學習態度有何差異。

(7)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是質性研究中針對書面文件(written documents)資料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Gall, Borg, & Gall, 1996)。通常是針對某一特定主題持續蒐集與其相關之圖書文物資料等,加以整理分析,以歸納有系統之編碼範疇(category-coding),最後並詮釋其分析結果。

: 廖柏森<台灣口筆譯研究現況之探討>回顧台灣學界近十多年來研究口筆譯相關議題之文獻,首先將彙整這些資料加以分析,接著按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語種等方面加以編碼(encoding)以建立範疇分類之架構,並計算各範疇中所包含之文獻篇數,以助詮釋口譯界目前研究之趨勢,並提供未來可能研究方向之建議。

Ø 如何尋找口譯研究題目: (Kurz, 2001)

 (1)    證實你的直覺 (proving an intuitive impression):

:口譯員經常抱怨口譯間太熱,實證研究(1980)結果證明口譯間內平均溫度為攝氏26.4度,而且經最長8小時的會議口譯工作後,口譯間溫度較最初平均上升攝氏5.4度,此結論成為口譯員要求改善口譯間空調和通風設備的依據。

(2)    測試別人的理論 (putting other people’s theories to test):

      :反證之前認為人是無法同時聽和講的理論。

(3)    重新檢試別人的結論 (reexamining other people’s conclusions)

(4)    複製或改進先前的研究 (repeating/modifying a previous study)

(5)    在大型研究中搜索細,並結合新的研究問題 (zooming in on a detail in a bigger study and combining it with another question)

(6)    針對口譯員使用標準的心理測驗(use calibrated psychological tests on interpreters): 使用具效度和信度的問卷調查口譯員的人格特質、學習策略和風格等。

(7)    意外發現 (serendipity): 勤於閱讀大量研究文獻或留意平日口譯工作或教學過程中的現象,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知識學習語言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jason&aid=472596

 回應文章

Pose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彼德兔
2006/10/01 10:57

因為口譯研究亦屬應用語言學的一環,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和其它學門並無太大分別,只是探討的主題有偏重不同。謝謝您的意見。


彼德兔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無題
2006/10/01 09:18

Dear Posen,

口譯教學研究方法與一般論文之研究方法似乎頗為相似,但又不盡相同的感覺。

日日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