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04 15:56:25瀏覽1061|回應4|推薦13 | |
(純娛樂)上圖:右二為宮原老師,當時約為四十六歲。如果你覺得中間那位看起來很像李小龍,答對了!這張照片是美國黑帶雜誌(Black Belt)在 1968 年辦的一場座談會,邀請幾位在美國不同的武術領域的師傅進行對談。(照片來源:Black Belt 1968 六月號) 不少知道我練劍道的朋友一開始都會問我是不是小時候漫畫看太多了,尤其是我在小學時期流行的「好小子」;其實不然。在我接觸第一本與劍道有關的漫畫之前幾年,大約是我小三、小四的時候,就已經對劍道產生好奇。當時是偶然在電視上看到短暫的表演,就覺得這種沒有太多花巧,瞬間決勝的武術很對我的胃口。 我剛進道場的時候,宮原老師已經七十八歲,但是他身手矯健,兩眼有神,一旦把「面」(保護頭部的面具)戴上,絕對看不出來這是一位快要八十歲的「老爺爺」。很多道場都是由較為資淺的老師教初學者,因為讓八段範士來帶連握劍都握不對的菜鳥似乎也太大材小用(八段是劍道能透過考試而獲取的最高段,每年的八段晉級考試通過比率通常都低於百分之一,就算是拿過全日本劍道冠軍的高手往往都要折騰個好幾年最後才能通過),但是宮原老師為了希望初學者能把基本動作和觀念建立好,初學者都是由他自己親自教。我們當時每週五晚上從七點練習到九點,大約到了八點四十左右就會停止練習,宮原老師就會一個一個的「點名」,然後告知他當晚所觀察到的這個學生需要注意與改進的地方;道場當時每晚都有二十多人,尤其到了自由練習時根本是一團混亂,宮原老師是相當用心才會注意到每個人的動作。這一點我在別的道場也都沒有再經歷過。 「我一點都不希望劍道成為奧運項目。」 當時聽到宮原老師這麼說時我很驚訝;絕大多數的運動或武術都巴不得能被列入奧運以增加普及率,尤其像劍道這種冷門的武術,如果能成為奧運比賽項目豈不是就能大為推廣?但是接來下他就解釋了他的看法:「如果一旦成為奧運項目,他們一定會把選手按照體重甚至身高等等來分組,那就不再是武術而只是運動。比賽雖然不是壞事,但是太注重比賽只會讓人著眼在技巧上,會使得劍道的發展走偏。」 「不要怪別人沒打準,想想自己為什麼擋不住。」 不知道為什麼,也許「看起來」比較華麗,許多劍道初學者喜歡擊「胴」,也就是腰的位置。擊胴實際上做起來比看起來難得多,劍道沒認真學個好幾年是做不好的;而且護胴雖然是一大塊,又非常堅硬,但是腋下卻是死角,一旦被誤擊,痛楚深達體內,非常不舒服。有一晚的練習,有位「同學」因為被對方失手打到腋下發了些「牢騷」,有點指責對方。練習結束後的例行講解時間,宮原老師就提出這件事,並且告訴大家「或許對方確實做得不好,可是自己也要檢討為什麼會被打中?難道不是自己的防禦沒做好嗎?」 「反求諸己」,「一根手指指著別人時,其他四根在指著自己」這類的話經常被用來互相指責對方在「一根手指指別人」,其實不論對方的攻擊是否合理,更為積極的作法確實應該是檢討自己的弱點;因為對手不會停止攻擊,對手不會消失。如果不能持續不斷的改進自己,就只能一輩子的抱怨對手「太差,沒水準,下流 ...」,可是對手卻不可能因此而改變。 多年之後我從 William Davidow (前 Intel 市場部副總)寫的一本我非常欣賞的書: Marketing High Technologies 中看到類似的概念。Davidow 說的是,當一家公司業務下滑,顧客流失,責怪日本人(當時日本公司是很多美國科技公司的勁敵)不公平競爭,把工廠移到便宜的地方生產...都是沒有意義的,對顧客來說原因只有一個,你的產品不能讓他滿意。 「劍道四十才開始」 宮原老師從十一歲開始向父親學習劍道,十二歲拿到第一個冠軍獎盃,獲得八段時是全美最年輕的八段老師,同時現在也是全美最高段的劍士(八段範士)。已經九十歲的他,仍然一週練習劍道四次,受邀訪問各個道場指導;他曾經在一篇訪問稿裡提過,他認為四十歲之後才能真正的學習劍道,因為人要到那個階段心靈才足夠成熟。從我來到北加州之後,雖然因為忙碌的工作與家庭生活,所以練習總是斷斷續續,但是以我現在的年齡和經驗,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個性,確實會反映在他的劍道上。我劍道開始的太遲,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我能夠遇上宮原老師為我的啟蒙老師,其實是非常幸運的。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