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25 00:11:34瀏覽2552|回應6|推薦23 | |
政府對於吳寶春先生因資格不符而無法申請台灣 EMBA 課程一事所伸出的「援手」讓許多人憤憤不平,我觀察了幾天聯網上的社論、讀者投書、部落格文章、以及讀者的回應,如果暫時不談對吳先生那些尖酸刻薄已達殘忍的言論,反對者主要的論點是:台灣近年因為廢除職校而廣設大學,已經導致具有高等學歷文憑者不但人數氾濫而且程度低落,因此絕對不可再「降低門檻」;入學資格不可「鬆綁」,不可「放寬」。如果吳先生想要讀 EMBA,請「按規矩」來:先去取得大學文憑或是同等學歷,然後再來申請。 現在的一個問題是,吳先生走的這一行偏偏沒有甲級證照,所以除了修改目前的入學資格辦法之外,就是去念大學(不管是空大還是一般的大學),或是取得某種同等學力的執照或文憑。 在此我想先釐清幾個觀念: 首先,修改 EMBA 的申請資格既非「鬆綁」,也不是「放寬」,那只是認知與接受「文憑並非評量能力的唯一標準」這個事實罷了。可以申請並不代表會被接受,被接受也不意味一定能夠畢業。如果我們的學校體系是「能入學就能畢業」,那麼這種濫發文憑的弊病其實和吳寶春先生毫無關係。EMBA 的 E 指的是 executive,也就是高階管理人或是高階經理;商場上的知識與實務經驗是從這個課程獲得最大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EMBA 原本就不是讓人全天到學校上課的,而是讓有全職工作的企業幹部在晚間以及週末進修,讓他們能夠將本身在商場上已經累積多年的實戰經驗與從 EMBA 課程所學的知識產生加乘的效果。吳寶春先生是否已經具有學習 EMBA 課程的能力,我並不知道,但是按照吳先生所言,他在政大旁聽的這半年從專案討論中獲益良多,而他非常希望自己能更專業的經營他的事業;他的動機其實很清楚而且合理,反而是揣測他想要「漂白國中學歷,一步登天」或是「麵包賣不好的話可以去學校教書」的論調才是古怪。 即便是傳統的 MBA,國外許多知名的學校其實都希望(有的甚至是要求)申請人具有若干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而不是才剛拿到大學文憑就要繼續深造碩士;因為企業管理不同於基礎科學研究那樣的著重在理論,愛因斯坦可以活在象牙塔裡,可是杜拉克絕對不行。誠然,國外多數知名 MBA 課程都要求申請者必須具有大學文憑或是同等學力,但是對於不具備此項資格者,偶而仍然會有破格錄取的情況。在評量一個申請者的條件時,除了申請者特殊的成就之外,也一定會參考 GMAT 的成績(參加 GMAT 考試並不需要大學文憑)已確認申請人具備在該校學習的基本能力。 如果在選修某些課程之前必須先修過另外一些課程,也可以要求學生先去補修那些學分或是參加檢定測驗。這些其實都是可以在兼顧學生素質與維持體制彈性下採取的措施。人才不只來自四面八方,人才更來自各種背景;如果一個申請者有很好的素質與潛力,學校卻只因為他少了張文憑而不採取任何替代方式就將他拒之門外,最終這很可能是學校的損失。如果這個學生果真沒有完成這些課程的能力,他自然會被淘汰;授課老師是否廣開逃生之門不應該成為學校網羅天下英才的阻礙,把入門關和把出口關的思維原本就不相同,這不是為了學校可以「能撈(學費)就撈」,而是多元入學原本的目的。 這個世界正在改變。網際網路、搜尋引擎、資訊共享等等的一切,其實已經開始緩慢但持續的改變學校的角色。高等教育的學府逐漸不再獨特,不再權威;因為過往只會在大學流傳的資訊與知識已經可以讓任何有心向學的人輕易取得。仔細想想,大學裡面到底有多少科系是非要待在校園才能學會的?已經越來越少。大學提供的是一個「方便」的環境而不是「必要」的環境,到大學上課,有繳交作業的壓力,有考試的壓力,有老師與同學可以相互切磋,這些都是很寶貴的資源與學習動力,但是並非「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當然,有些學科的器材設備與資源不是一般人可以自己張羅得到的,比如物理、化學、醫學等等;那是另當別論。網路上有一篇文章「面試案例:破學歷、爛經歷的背後」,是台灣某公司的經理面試「網管」(網路管理員)的親身經驗;他寫下的故事,恰恰證明「學院派」、「本科」並不具有什麼保證。 許多對於吳寶春先生想進入 EMBA 課程一事尖酸刻薄的措詞,讓我感受到的並不是知識分子的高傲,而是「恐懼」所引發的敵意;恐懼「區區一個國中畢業作麵包的」也能「一下子」就拿到碩士,那自己的臉要往哪裡放,自己「苦讀」了那麼多年又算什麼?我們其實該好好的問問自己:讀書真的有那麼苦嗎?學校學到的知識真的有那麼寶貴嗎?按部就班得到的學位才是「真正的」學位嗎?事實完全不是如此。事實是,我們瞧不起麵包師傅,我們瞧不起當初只能唸到國中畢業的人,我們認為他們不夠聰明(至少不夠聰明到可以像我們一樣的念書),我們認為做麵包沒有什麼了不起。 因為恐懼引發的敵意,我們選擇負面的解讀吳寶春先生的動機,卻無視於吳先生自己根本沒有高調抗議。對於吳先生得到的世界麵包冠軍,也有人竭力要證明那個冠軍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為什麼我們能夠如此殘忍的嘲諷一個有心上進的人?為什麼我們經常要對非主流的成就嗤之以鼻?我們的思考方式已經太習慣於把精力放在謾罵與嘲諷,而不是放在思考對策與解答;假借事實真理獨立思考之名貶低他人成就,卻用無止盡的藉口寵愛自己。讓人大聲疾呼「不公平」的動力,不是正義,只是既得利益者的恐懼。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