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該被淘汰的狀元?
2014/07/31 07:09:51瀏覽3368|回應7|推薦25

「歧視」在人類的社會為何會反覆出現?為何曾經被壓迫的族群得到了渴求的「正義」之後常常會去歧視其他人?因為要求正義的人總是忘記自己和對方從來就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大家都是一樣的「人類」,一樣會有盲點,一樣會想要保護自己的利益,一樣會有意或無意的用自己的價值觀看世界。

第一屆十二年國教造成的紛亂,成為人類歷史這種負面循環的另一個例證。「免試升學成功淘汰了只會考試的特招狀元,狀元卻認為免試制度是笑話」一文的作者李先生,只根據陳同學各項的「分數」,在對於他人生活完全沒有任何全面了解的情況下就認定他「只會考試」並大加撻伐,和只根據學科考試成績就論斷學生優秀與否的「舊時代」的人有何差別?雙方都只是看個數字就對他人下斷言。

在成績至上的年代,許許多多一時成績不好的學生被輕易的放棄,被貼上「資質差」、「沒有前途」的標籤;到了今天,考試成績好,但是體育不好,沒有好好當幹部,沒有參加足夠社團,沒有不自願的累積足夠多志工時數的學生,正在開始被貼上「只會考試」的標籤。貼上這兩種標籤的心態其實完全是相同的 ─ 相同的要不得;其背後的問題都是看不到「個體的差異」、「多元社會真正的意義」以及「人的成長與成熟是長期的過程」(才會急著看到國中生就必須要表現得如何如何)。

「五育並重」和「適性揚才」現在常常被同時提起,但是我們是否了解到,「五育並進」和「適性揚才」其實在概念上根本是互斥的。五育中除了德育因為屬於「社會規範」,其他四項和一個學生的性向都有很大的關聯:請問要怎樣既「適性」,又「並進」?愛因斯坦的體育很好嗎?莫札特很合群嗎?五育並重真正的意義其實在於學校應該要沒有偏廢的給予學生德智體群美的教育(各科時數當然會有差異),而不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學生必須要每一方面都有夠好的分數才算是一個「健全、完整、均衡發展」的人。

害羞內向、不擅長人際關係、不想當班級幹部算是什麼「不均衡」的罪過?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甚至可以說「學者」裡面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這樣的個性,我們居然要把有沒有當幹部「量化」,當做評鑑一個學生的指標?二次大戰美國曼哈頓計畫技術方面的總指揮奧本海默,一直都是寡言、孤僻、不善社交、唯有對物理有數不盡熱情的物理學家,在學校階段沒有真正的朋友,從來也沒當過什麼班級幹部,但是他卻非常稱職的肩負了曼哈頓計畫的重任,帶領許多第一流的科學家共同合作,完成了歷史性的任務。

有些學生天生肢體協調比較差,或是體質孱弱,學校提供體育教學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幫助學生強健體魄,培養運動的習慣;這原本是一個「長程」,「持續」,但是不需要有「立即的特定目標」(或是至少目標應該因人而異)的過程。除非是打算以體育為專業,否則有什麼理由要「量化」體育並作為國民義務教育的招生條件?即便一個小孩現在連一個伏地挺身都做不到,只要學校與家庭能對他持續的鍛鍊和鼓勵,他仍然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能做幾個仰臥起坐和念哪個學校(體校除外)到底有什麼關係?史蒂芬霍金這種極端例子暫且不提,連牛頓也是自小身體瘦弱不堪。

社區服務的志工時數同樣是個笑話。有多少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學生,回到家就要幫忙家務,甚至是照顧父母店裡的生意,哪來的時間做社區服務累積點數?我當然不反對社區服務,但是如果這件事在國中階段就有那麼重要,難道不該是正式編入課程,在上課期間由學校老師帶領去特定的地點讓事前受過基本訓練的學生從事服務嗎?讓沒有受過訓練的學生為了時數,心不甘情不願的自願去本來根本不需要他們的地方,到底是誰在服務誰?

十二年國教裡這些膚淺幼稚的作法,不但與他們自己宣揚的「適性揚才」南轅北轍,更是給「均衡發展的學生」下了非常粗野短視的定義;正如同過去「好學生」的定義一樣的偏頗。我當然不認為學生只要會讀書,什麼都不用管;我同樣贊成學生要盡可能的增加生活與知識的廣度,但是我卻堅決反對量化一切。人的培育是非常長期的過程,國民教育確實應當提供完整,全面的教育,但是卻不能忽略每個人的生命有他自己的特色與成長步調,與「學業」沒有本質關連的事情就不該用任何理由(不管聽起來多麼高尚)與學業扯上關係;在國民義務教育的階段更是如此。多元教育根本不應該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很多元」,而是「認知到每個學生有他的性向與特質,透過尊重他們之間個體的差異,並給予他們發展自己的空間,所以我們能有多元的班級,多元的學校,以及多元的社會」。

宴席裡的十道菜,不會同樣豐盛,風格相似;而會各有其特色與口味,這是宴席之道,也是多元的價值。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jkendo&aid=15588936

 回應文章

Rose0801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03 20:43

我非常贊成版主所言

我們根本不認識那個小孩  只憑媒體片面播出   有人就妄加評論   媒體識讀能力恐待加強

對於一個15歲的孩子   你能要求他了解自己?  

回想年少   我們知道自己長大要做什麼嗎   我們自己有五育均衡嗎

一個大人用這樣充滿偏見的文字扁抑一個未出校園的孩子   公平嗎

現在校園中  功課不好的   其實早已地位提升    

社會再怎麼變遷   總不能瞧不起"只會讀書的人"吧

社會上很多專業人士   恐怕真的要以很會讀書來評量(專業知識)    甚或人際關係單純

若雜務太多    專業可能受影響

        



2014/08/02 06:33
對一些人來說,即使狀元謙虛,看了也刺眼,同樣的話出自狀元口,聽起來就是刺耳。但我就欣賞陳同學以自己有著力的賣點,來挑戰荒謬制度。如果認為年輕人不應挑戰不合理制度,即使面對萬年國代式的遊戲規則,也必須遵守,那真是笑話!(lmlee@livemail.tw)

小p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8/02 05:36

說的沒錯,這次的國教真的是亂改。

不過,適性揚才和五育並重,並非不能一起成為國家教育的方針。

台灣是個島國,除了人以外,沒有太多天然的資源,人力就是台灣唯一可靠的優勢。

台灣的教育應分為專才和通才,少數有某項專長的,我們讓他們適性揚才,朝向專業的領域方向前進,以期能在專業的領域上有所突破。這類的人數少,但相對花費國家、社會資源的多,將來成為國家、社會的中堅份子。而多數人則朝向五育並重的通才方向前進,培養出未來國家、企業的決策者。

通才和專才,各有其專屬的領域發展,國家才能大步邁向前進。

台灣現今的最大問題在於專才佔領通才的領域,去做決策,而通才呢,卻又被網羅去做專才領域的研究,因此,搞的台灣非但不能往前進,反而大步衰退,真令人覺得悲哀~~!

吶吶溪(tjkendo) 於 2014-08-02 06:11 回覆:
謝謝來訪並留言。

文章寫得倉促,我沒有清楚與完整的解釋自己的看法。適性揚才與五育並進確實不是二選一,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強烈批判的,是一個忽略個人差異,而且邯鄲學步的教改。如同我在文章裡指出的,學校有責任提供五育並重的教育,但是必須要了解並接受學生最終會因性向而有不同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不該有一個「均衡發展」的樣板模型(就像過去的「模範生」那樣)。私立學校或是大學可以有他們自己「理想的學生」,但是國教不行。

別鬧了啦
2014/08/01 15:50

重點在於,該生態度不佳,以錯誤的觀念胡亂評論免試,媒體也可悲地報導!

作者本文OK,是否有相同之不可取之處仍可議,但可知,明顯誤解的李兄對該生批判的地方了!

既然你來參加選美,就不要說你只是很會跑步...

吶吶溪(tjkendo) 於 2014-08-01 21:37 回覆:
感謝來訪並留言。

我並非反對李先生文章的所有論點,但是他有兩大問題:第一、沒有任何證據,只是根據陳姓學生的分數就給他貼上只會考試的標籤,還數落他該被淘汰。第二、雖說惡法亦法,但是惡法就是惡法,沒有什麼好宣揚的。至於說如果李先生不認為這些數字評比是惡法,那當然是他的自由。

本文雖引用了李先生的文章,但是僅僅作為引子,我的主旨在於批評數字化一切,以及不切實際的教育理想。

別鬧了
2014/08/01 15:44
不是!這不是這樣吧

可蜜莉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語重心長、發人深省
2014/08/01 08:53

深有同感~

社會是多元化的,自然也是由多種不同特性者組合,各自發揮所長與優點,社會發展才會更多更好!

「五育並進」是理想,硬要達到「五育均衡發展」真的有難度。且當某些是自動自發所為之舉,本做的開心愉快,硬要與分數作連結時,那種開心的心情也會隨之減少......再者,也多了更多為了分數而非真心想參與的人來搶自己的興趣做,而那些為了分數而參與者,相信做的也不會太開心或太.......

謝謝分享~


吶吶溪(tjkendo) 於 2014-08-01 12:26 回覆:
感謝來訪並留言。

愛因斯坦說過一段含意深遠的話: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does not necessarily coun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not necessarily be counted.

台灣的教育改革者很喜歡談「人本」,但是忽略個體的差異,僅僅根據自己的幻想與主觀認定而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窮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有熱情」的作法本身就是非常不以人為本。人的各種差異是客觀的事實,均衡的教育是學校、教師、與家長的責任,但是不是學生的義務。更要不得的是揠苗助長的心態,蠻橫的認為孩子到了幾歲時「就應該」要會這個那個。搞理論的教育學家在教育下一代的實作上經常遠遠不如一個沒受過高等教育的老奶奶,但是他們的知識障讓他們無法謙虛的面對第一線的教師。

盹龜雞~ 五月21 22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31 12:40

清醒者的提醒 !

最近有和公家機關 銀行打交道的經驗, 除了戶政機關 窗口天天受理人民的日常需求,具有同理心 也有齊全的關照 靈活的心思 觀察問題 樂於給與實際幫助, 銀行諸公 躲在條文後頭, 為保全自己 見樹不見林 的侷限思考, 時時拋出自己也不清楚的路障為難人, 蠻令人吃驚的. 總認為 資深的在位多年,具有歷練 經驗與幹才說.

想來 是我們的思想教育體系出了問題, 怠於思想已久, 連高層都如此, 一般人等我悲觀的認為 大多失去 可以辨識差別的能力.

吶吶溪(tjkendo) 於 2014-08-01 12:59 回覆:
謝謝來訪並留言。

其實我覺得思想教育體系未必真的出了多大的問題(雖然確實有不少可以改進之處),而是官僚與決策體系的問題。很多過於一廂情願的觀念與作法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其實都知道,但是他們的意見不被重視,往往只是因為第一他們沒有「教育學位」,第二「只不過」是老師。許多人認為教改失敗的主因之一在於李遠哲先生不是教育專業,其實我個人不如此認為。古今中外,有哪個學校有「總統系」、「院長系」、「市長系」並頒發學位的?那些做得好的總統,院長,市長又是怎麼回事呢?問題出在領導者的態度,領導者本人可以不是真正的專家,可是他必須要有識人的眼光與用人的氣度。劉邦帶兵不如韓信,智謀不如張良,治國不如蕭何,但是他的本事就在於讓這三傑各司其職。

當前世界兩大非主流的教育法「蒙特梭利」與「華德福」,瑪莉亞蒙特梭利女士是小兒科醫生,華德福教育法的創始者魯道夫史坦那先生是哲學家,兩人都沒有教育「學位」;姑且不論他們的方法是否適合必須要「普遍、均質、價廉」的國民教育,但是他們的思想對教育界有非常深遠而且正面的影響是客觀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