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12 09:47:57瀏覽1690|回應1|推薦15 | |
生活的容器(5月29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 ◎沈政男 幾個月前,巴黎聖母院失火,燒毀尖塔與屋頂,不少巴黎人見狀不禁跪地落淚祈禱,因為這座建築是他們心靈的寄託,一走進裡頭總能找到精神的慰藉。台灣的廟宇也有類似功能,雖然在家也可祭拜,但宗教建築營造的莊嚴氛圍,讓人感覺好像更加親近神祇。 少小離家老大回,當老房子浮現眼前,總令遊子激動不已。最近台灣有高中打算把日本時代的紅樓,一座歐式古典磚紅建築重新蓋回來,得到許多校友支持,因為紅樓承載了青春的回憶,看到老教室就好像看到學生時代的自己。 台灣有幾種建築風格,一是明清留下的廟宇與三合院,比如新竹北埔金廣福公館;二是歐洲人帶來的教堂,比如高雄的前金天主堂;三是日本時代興建的仿歐式建築,比如各地的老官署與老車站;四則是幾十年來蔚為主流的現代建築,比如一○一大樓。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最近過世,東海大學的路思義教堂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些建築記載了歷史的變遷,也彰顯了文化的品味。 安藤忠雄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人們居住其間,身心得到安頓。雖然建築這麼重要,但學校所教並不多,兒少可上網自修,並在造訪代表建築時仔細觀看結構與造型。台灣有不少學校開設建築、土木與設計相關科系,若對建築產生濃厚興趣,也可做為生涯發展的選擇。 --------------------------------------------------- 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第287篇文章。 在台灣,學校給的建築教育應該是等於零吧,於是必須自修,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本建築導論或建築史的書,從中得到一個梗概的了解,然後實地驗證這些知識,也就是到處參觀代表建築。 台灣文化在各方面都還沒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築當然也是如此。再過一百年可能也還是零,因為建築通識教育等於零。 為什麼日本人可以在台灣留下那麼多仿歐式建築?那時的日本才推行西化多久? 現在,日本人留下的仿歐式建築在台灣社會被當成寶物,其實那樣的建築風格你去歐洲根本看不到,因為那是東拼西湊、過度肥大的歐式風格,有時到了浮誇的程度。 台灣有多少孩子從小立志成為像高第那樣的建築師? 帶孩子去巴塞隆納走一走吧。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