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29 16:14:06瀏覽709|回應2|推薦10 | |
【台灣人的英語啟蒙恩師】 四十年前的一個暑假,家人生病住院,念高一的我到醫院探病的時候,一名護士突然走進病室問我,「可以幫忙講英語嗎?」我毫不猶豫隨她過去。是一個金髮外國年輕人,躺在病床上露出有些焦急的神情,我用英語問他,「我可以怎麼幫你?」他說錢包不見了,很擔心被偷,後來護士幫忙在櫥櫃裡翻找,原來是壓在一堆衣物底下,他隨即露出笑容。 走出病室,護士稱讚我英文很好,還問我如何學習,我說我有聽「空中英語教室」廣播節目!她趕緊問我是哪一個頻道,並把那句「我可以怎麼幫你」的英文抄寫下來。 現在的學生要學習英文,資源與管道很多,但在四、五十年前,絕大部分人只有學校的英文課與一本薄薄的課本。我第一次接觸英文是在國一,老師的教法就是念課文、講文法,然後要大家背單字。上了高中,教法一樣,只是課文困難一些。至於「英語聽講」這樣的課程,我在中小學從來沒有上過,老師也不強調聽跟說,因為考試不考。記得高中有一位英語老師,唸起課文鄉音很重,大家忍俊不住,有人還小聲模仿,實在難以學得正確發音,更不用說日常會話。那年代英語補習班很少,付得起補習費的人也不多,於是只能尋找免費的課外學習管道。當時有一份英文《中國郵報》,也有英文廣播電台ICRT,但對於大部分中學生來說太過困難,於是《空中英語教室》雜誌就成為多數人的首選。 雖已過了幾十年,至今記得,高中時代的晚上,守著書桌上的收音機,聆聽彭蒙惠老師用著好聽又清晰的英語,一句句講解雜誌內容。她雖是美國人,中文流利,講起課來雙聲道並用,加上母語人士的語言敏感度,經常讓人對於文法、單字片語與常用句型茅塞頓開,更能掌握精髓。「空中英語教室」對於日常會話尤其重視,有來賓參與對話,聽完以後一人分飾兩角,自我對話,「我可以怎麼幫你?」「請問這台機器怎麼使用?」逐漸累積聽講能力。 大一以後,不再有英文課,很多人就不再學英文,但我知道英文非常重要,於是持續自修。那時找了英文《時代雜誌》來看,也嘗試遮掉美國電影的字幕,但實在太過困難,收穫有限,於是回頭再讀《空中英語教室》。幾年以後,彭老師另外創辦了《彭蒙惠英語》雜誌,以高階英文為內容,我趕緊找來閱讀,果然比較適合我的程度,也學得比較多,一陣子以後再回去看《時代雜誌》,就變得沒那麼困難了。彭老師也有一本《大家說英語》,雖然比較淺顯,但有許多日常會話,非常實用,學了以後出國就比較敢開口了。 彭老師日前以九十八歲高齡過世,她在物質匱乏、英語學習不易的年代,透過平面文字、空中廣播兩種管道,以生動又有趣的教學內容、英語母語口音,為無數台灣人奠下英語學習基礎,而聽過她節目的學生,開枝散葉,無數人後來也成了英語老師,等於是老師中的老師。 從彭老師的教學熱情可以看出「使命感」三個字。許多人一生都難以體會這三個字,少數人年歲增長以後受到啟發,但彭老師在兒少階段,心中便已湧現濟世助人的使命感。她生長在美國的一個基督教家庭,有一次聽到從中國來的牧師問大家,「海洋的那一邊,還有好多人不知道上帝,誰要前去宣揚?」十一歲的她聽了心中一凜,隨即立下傳教的志向。她本來要到上海,因為戰亂,一九五一年輾轉來到台灣,就此定居,直到過世。 一百多年來,許多歐美傳教士來到台灣,將大半生奉獻給斯土斯民,有人行醫,有人濟貧或照顧老幼,而彭老師眼光獨特,看出那時台灣欠缺英語教學資源,英語又是自己的母語,於是投入英語教學;更厲害的是,她不是開補習班、當家教,而是藉由廣播教學,無遠弗屆,嘉惠更多學子。彭老師用她一生的奉獻教導我們,幫助別人除了善心,更要有創意與眼光,在別人的匱乏與需求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角色。 彭老師離開我們了,但大家仍會持續學習英語,讓自己更容易走進國際,也讓世界更加了解台灣。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