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查與壯遊(1月31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 ◎沈政男 寒假到了,與家人前往高雄,賞西子灣落日,看一旁的英國打狗領事館,是一種觀光旅遊;在領事館喝下午茶之餘,若能記起「台灣關界碑」的新聞,嘗試探尋古蹟舊址,釐清來龍去脈,就是一種踏查;離開打狗,若能一路北上,縱貫台灣,造訪其他三個因天津條約而開港的港口,安平、滬尾與雞籠,則可稱為壯遊。 踏查一詞來自日語,意指雙腳踩在實地,雙目細勘實景,而非只是紙上談兵,藉以真正撫觸土地,發現自然。一百多年前,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深入台灣原住民部落,了解他們的生活樣貌,以及英國首任領事史溫侯,走進台灣山區,觀察物種與生態,都是著名的踏查之旅。 壯遊則是三百年前的歐洲成年禮,那時英國上層階級的青少年,利用一段長假,離開「舒適圈」,前往法、義等國,接受藝術與文化洗禮,並學習別人的語言與生活方式,藉以開拓視野,迎接更寬廣的人生。當代最有名的壯遊,當屬阿根廷革命家切格瓦拉,在醫學生時代騎機車環遊中南美洲之旅。 踏查與壯遊之前須先汲取相關史地與人文知識,並規劃好行程動線,而在旅程當中應注意安全,避免涉入險境。歸來以後,可將心得寫成紀錄,與他人分享不一樣的旅遊經驗。看見台灣以後,若意猶未盡,而且能力許可,也能勇闖天涯,走向全世界。 ------------------------------------------------------ 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第217篇文章。 第四塊「台灣關界碑」被找到的新聞發布後不久,高雄有位民眾馬上跟媒體說,「我家後院也有一塊!就躺在角落的花盆底下」。顯然,古蹟文物被當成廢棄石塊,不懂得珍惜。 1865年左右,陸陸續續有好多蘇格蘭人來到台灣,或傳教,或行醫,也有人做生意,這是為什麼?一部分是因中英天津條約要求台灣開港,另一部分恐怕乃因那時蘇格蘭有大量移民往外發展,比如約在同時間,亞歷山大貝爾也跟家人從蘇格蘭移民到了加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