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看未來(12月7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 ◎沈政男 翻開五年前買的外文書,上頭寫滿單字註記—「這麼簡單的英文,我當時怎麼不會?」隨即體悟,五年來苦練英文可獲如此進步,如果再練五年,一定更上一層樓。 找出三年前的作業本,看看以前的筆跡—「怎麼跟現在差不多?」從中省思,會不會在待人處事上,自己三年來也沒有成長,還是不懂得為別人著想? 不少人趕流行,挖地洞埋時空膠囊,其實上述物品都是生活中現成的時空膠囊。此外,老照片、過往日記,或者臉書與部落格舊文,都可喚起回憶,讓自己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甚至記憶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時空膠囊,只要靜下心裡,往內挖掘,就會看見以前的自己。 挖出時空膠囊那一刻,過去與現在相遇,或許滿足欣慰,或許遺憾感嘆,重要的是必須追索這一路上,如何從過去那頭走到這頭,並想想可能原因,以做為現在的參考。 埋下時空膠囊,則是從上述的收穫,想像十年、二十年後,自己想要身在何處,用何種心境看待現在,然後把期待與夢想,做成對自己的約定。 兩年前遭逢變故,以為撐不下去,如今不也度過難關?當下的挑戰,自己一定能夠應付!年初前立下新計畫,怎麼到了年底一項都沒達成?新年又要到來,必須更加努力!從過去看未來,讓自己邁出更堅定的步伐,才是製作時空膠囊的意義所在。 ------------------------------------------------ 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方向專欄所寫的第209篇文章。 幾周前回台大上課的時候,在校史館看到有個透明桶子裝著不曉得那個系的畢業生所留下的對未來自己的期許,滿滿一堆紙捲,說是時空膠囊,留待不曉得幾年後要回來共聚一堂,拆封看看年少的誓言。 時空膠囊這種東西,應該是保存物品不容易,或者兵馬倥傯的年代,一個留下生命紀念品的方式,在現代社會,已經不需挖洞埋寶物,放在家裡的保險箱就可以了。 只是,願意製作時空膠囊的人,大都是念舊的人,而念舊的人大都重情重義,所以說也算是一個不錯的活動。 年輕時候急著長大,穿過的衣服、用過的物品、讀過的課本,甚至是朋友寫來的信,一搬家或整理房間就丟棄了,一點也不在意,等到年紀大了,中老年了,才想說如果能夠留下一些,到了現在應該是很好的懷舊素材吧。 寫臉書等於每一天製作時空膠囊,而翻看舊文也等於挖起時空膠囊。老同學老朋友的腦中也有一個時空膠囊,比任何照相機攝影機都還厲害,留存著你年少的不只是身影,還有給人的印象。中年以後都愛開同學會,就是想看看那些無形的時空膠囊。 然而還是有人從來不來參加同學會,甚至不跟老同學聯絡,這樣的人想必也會把時空膠囊看成沒用的垃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