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19 19:12:50瀏覽169|回應0|推薦1 | |
舉一個相關的例子,比如對於近代中國軍閥的歷史評價問題。 在迄今為止的歷史觀裡,從清末到民初的軍閥,一直被視為中國近代國民國家建設的障礙,往往被看做封建餘孽。但是,如果我們擁有與明末清初批判知識份子的歷史課題意識共鳴的經驗,能夠與他們一直在清代歷史的湧動中被一路帶到辛亥革命,那麼,恐怕對於軍閥的評價就不會那麼單純了。 在此我避免進行詳盡的分析,只能簡單地指出一個狀況。在明末清初之際,當時的歷史課題之一就是確立相對於中央主導的地方官僚行政,而確立由「鄉里」主導的地方行政,我們暫且稱其為「鄉里空間」。這個空間雖不能單純地在與官相對的民間空間的意義上論述,不過明末清初以降,直至整個清代,它膨脹為相當規模的空間。也就是說,它成為官僚與鄉紳、地方實權派、普通民眾等複雜地結合而成的「公共空間」,這個空間裡,官與民相互對立,同時也相互補充,或者說相互合作從而相互利用;這樣,結果他們一起分擔了地方行政,這個公共空間也由此成為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的空間。如果注意到這個鄉里空間的行程過程,把它作為一個基準俯瞰清代,那麼自然會觀察到這樣的一個王朝體制崩潰的歷史過程:這種「鄉里空間」在太平天國的湘軍、淮軍成立的時候獲得了質變的契機,不久,清朝開始遭遇到這一「鄉里空間」極度的膨脹(軍閥形成),面臨各省的獨立宣言,從而走向崩潰。如果注意到這樣的歷史過程,軍閥就不再僅僅是封建餘孽,而有可能被視為「鄉里空間」的一種可能性型態,或者被視為中國複雜的近代過程的中間產物,從而產生與以往不同的看法。當然,這種認識的建立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赤手空拳」地進入以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文集為首的、清末的諸多文獻中去。 軍閥顯然是依靠歐洲標準無法準確衡量的中國歷史的產物。通過在中國的脈絡禮勾勒這歷史上的一頁,我們也得以使歐洲的標準相對化了,了解它在亞洲「本土」中的限度。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