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德華.沙畹──同時代漢學研究第一人 (四)
2014/12/23 12:33:46瀏覽277|回應0|推薦0

對歷史的鍾愛使沙畹尤為注重古代史,但這並不妨礙他在中國之行後涉足現代中國的研究。他研究了1894年的朝鮮戰爭、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的光緒皇帝、1901年的義和團運動,甚至1906年的鐵路。

然而,他主要還是在古代和中世紀中國的研究上發揮自己的才幹,尤其是中國邊疆地區及對外關係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他屬於那種從邊緣入手研究中國歷史的西方傳統派漢學家。依靠歷史資料和碑銘文獻,他撰寫了多篇有關雲南地區的文章:首先是一份有關南詔王國的碑銘(1900年),隨後是其他幾份有關彝族(盧鹿)的碑銘,其中一份漢文鳳詔家譜(1906年),或與爨氏家族相關的碑銘(1909年),最後是一篇有關麗江歷史和地理文獻的研究(1912年),在這一地區與中華帝國的關係在獨立、自治和歸附之間交替。在這篇分量很重的文章中,沙畹首先把1841年木氏宦譜的手寫本和《西藏圖考》中的七條路線譯成法文,隨後對資料進行分析,並與《明史》中的相關內容對照,文後又附上1548年和1561年兩份刊刻在石鼓上的碑銘譯文。他依據的大部分碑銘拓片和照片,來自傳教士、官員或像Henri d’Ollon進行的那種地理、種族考察。他還翻譯了一整套雲南碑銘以及山東和其他地方的碑銘,這些都是元代文物(Inscriptions et pièces de chancellerie chinoise de l’èpoque mongole【《元代碑銘及漢文奏章》,1905-1908】)。

沙畹大部分工作研究的是中國與西域的關係。他首先翻譯的是義淨法師西遊印度的故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這是偉大的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第一部由法顯著述,第二部是玄奘的作品,分別由Abel Rémusat(雷慕沙)和Stanislas Julien(儒蓮)譯成法文。他還研究了多本遊記:8世紀的悟空行記(1895年)、6世紀的宋雲和惠生遊記(1903年)、10世紀的繼業遊記(1904年)、旅居中國的5世紀的Gunavarman(求那跋摩)和6世紀的Jinagupta那崛多)遊記,以及與印度學家Sylvain Lévi共同完成的王玄策出使記。(1900年)

中亞一直是沙畹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他曾在有關突厥的作品中予以探討。因此,他依據Charles-Eudes Bonin帶回的拓片,發表了多篇碑文譯文,尤其是敦煌的四篇碑文和在龜茲發現的劉平國墓碑銘文。19001901年間,Stein在新疆進行第一次考察,回來後將所得中文資料委托沙畹研究,這些寫於木簡和紙片上的殘卷有些發現於和闐和吐魯番附近,為唐代之物;有些發現於尼雅地區,為3世紀之物;還有一些發現於敦煌地區,為西漢之物。這個不朽巨著直到1913年才出版,然而沙畹已於1905年發表了一篇資料詳實的論文,研究紙發明前的中國書籍。同時,他還翻譯了《魏略》(1905年)和《後漢書》(1907年)中有關西域的記述。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1978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