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荀學札記二則
2016/07/11 17:19:27瀏覽714|回應0|推薦0

(一)

對於美國荀子研究的大興, 業師以為肇因於Knoblock全譯本(198819901994)的問世,而個人則以為應追溯至羅思文(Henry Rosemont, Jr.)等人的提倡(1971),Knoblock的英譯則可以視為推動美國荀子研究的一大助力。在Knoblock之前,雖有德效騫(H. H. Dubs)、B. Watson以及陳榮捷等人的節譯、選譯,但大多只選擇譯者所認為的「重點部份」(而這些「重點」又或多或少受到二十世紀早期中國學界「疑古辨偽」以及傳統「宋明理學」的影響,對於荀子學說的真正重心認知不甚正確),讓讀者、研究者囿於這些「重點」而難以完整了解《荀子》的內容,儘管如此,這些譯本仍起到讓英語世界的學者認識荀子學說的作用。

然而在1970年代之前,或因為戰爭,或因為外國研究者對中國思想仍不甚了解,又或許當時關注點不在於此,導致除了若干名家名著之外,其他方面仍乏人問津,而羅思文等漢學研究者可能是有鑑於此,才會提倡研究古代中國思想,荀子學說也趁著這個勢頭,吸引了較多人的注意。當時的荀學研究雖然多少被「重點」所限制,而較無健全的開展,但至少探討的面向是相當多元的:除了人性論外,如名學、各篇章撰述年代的考訂,以及與宋代「事功派」的思想比較研究等等都是相當值得注意的部份。

與之相比,全譯本出現後的頭十年,單就論著數量而言,美國荀學研究確實明顯發達起來,但以主題而論,就比較傾向於「倫理學」或「比較哲學」等方面,頗有「單元化」發展的跡象。這或許又與當時處於世紀之交,思想界普遍關注於倫理學有關。雖偶有名學探討,以及與考古研究成果交互比對的論文,卻也被一堆以「倫理學」為主題的著作所淹沒,而只能視為單一個案。

至於比較哲學方面,亞里斯多德的「道德實踐」、奧古斯丁的「性惡說」以及近代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實踐理性」,是英語學界學者較常與荀子思想比較的部份。雖早在197080年代便有人提過,但一直要到世紀之交的那一段時間,這三位歐洲思想家的理論與荀子學說的比較才成為熱門話題,而目光也集中於道德修養觀或修養工夫論等屬於倫理學的範疇,其他方面則甚少有人關心。

至於近十年的美國荀學研究,則因較無管道了解,而不甚明瞭,只能以想當然耳的方式推論:熱潮或許已經退去,但研究者也有可能會從倫理學以外的角度去思考荀子學說,儘管難脫過去的影響,然而以歷史、學術史或思想史的發展作為切入點,會是一個展開新局面的方向。

 

(二)

曾經疑惑Dubs當初首次以英文翻譯《荀子》,且又做出以專書形式完整論述荀書的創舉,為何沒能激起英語學界的熱烈反應?從佐藤將之教授的近著中,才知道稍後Duyvendak的幾篇評論,將Dubs在這方面可能造成的積極影響全部澆熄,此後英語學界的荀子研究也因為各種因素,而彷若晨星、不成氣候,一直要到1960年代,才又有第二部節譯本出現

至於《荀子》的全本英譯,首推John KnoblockXunzi: 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omplete Works。如其副標,該書是對《荀子》且譯且論的。對英語學界認識《荀子》,該書貢獻良多。 業師以為美國荀學於世紀之交大為興盛,該書厥有功績,有其道理。

然而翻譯一事,罕見一人拍板,便是萬世定論之舉,Knoblock的譯本雖然對美國荀學功勳卓著,卻也沒達到人人滿意的程度,而這也就是Eric L. Hutton再譯《荀子》的重要理由。

Hutton氏在其譯本〈序論〉中曾提到,他在1996年開始著手此事,大致與其撰寫博士論文同時,而其學位論文已於2001年完成,而翻譯卻幾經二紀,在多人的協助下,才能於2014年出版。

Knoblock的且譯且論相比,Hutton的譯本就屬於譯介古籍的常見方式:以譯文為主體,論介與註解的篇幅較少。雖然這種形式使其譯本內容不如Knoblock來得詳盡,卻也不會給讀者帶來部頭繁重的困擾,作為初學者的入門書,算是相當適合。

至於二者譯文的優劣,限於程度不足,只能留待方家評說。

 

Eric L. Hutton, Xunzi: The Complete Tex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Press, 2014)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65716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