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15 10:35:37瀏覽383|回應0|推薦0 | |
Jean-Pierre Drège(戴仁) 法國遠東學院院長
(錄自﹝法﹞沙畹著,邢克超、楊金平、喬雪梅譯:《沙畹漢學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7月】,頁1-14。)
1918年,Henri Cordier在紀念沙畹的文章中評價他為「同時代漢學研究第一人」。當時,年僅52歲的沙畹(生於1865年10月,逝世於1918年1月)剛剛辭世,為後人留下了大量作品。沙畹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並獲得哲學教師證書後,與Charles Andler合作,把康德的《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譯成法文(該書發表於1891年)。他本打算研究中國哲學,但Cordier建議他轉攻歷史,尤其是中國廿四史之一的翻譯。沙畹師從東方語言學院的Maurice Jametel(冉默德)──原法國駐北京公使館翻譯、《墨法集要》法譯本的作者──和法蘭西學院教授Hervey de Saint-Denys(德里文侯爵),學習漢語。最初,他被分配在洛里昂國立中學任教,不久後於1899年被派往北京。正是在那裡,他開始著手翻譯司馬遷《史記》的前幾卷。徹底放棄哲學研究後,他涉足中國研究的大部分領域:歷史、文學、考古、藝術史、佛學、碑銘學……每一個領域的研究都令他樂此不疲。 在懷念沙畹的作品中,Cordier所著最詳,這不僅因為作者的能力強,兩人相交甚深也是重要原因。1904-1918年間,他們共同主編由Cordier創辦於1890年的《通報》(T’oung Pao)。報刊的印刷交由萊頓的布里爾公司負責,該公司擁有除國家印刷局以外在法國很難找到的中國漢字。本書譯文中含有Cordier撰寫的沙畹傳記,讀者盡可從中領略到沙畹研究領域的廣闊和內容的豐富。在這裡,我只談一下這位偉大學者多姿多采職業生涯的幾個階段及一些主要作品,不在贅述其有關碑銘學的研究,因為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已談過相關內容,文後附有《沙畹和法國的中國碑銘學》(estampages chinois de la Société asiatique),其中大部分來自沙畹的研究。【註一】 在北京生活四年後──期間曾回巴黎完婚──沙畹被調回法蘭西學院,接替剛剛去世的德里文侯爵。之後他只回過中國一次,目的在於完成1907-1908年的考察。這其間他當然回到了北京,但更主要的是去了滿洲至鴨綠江以及山東、河南、陝西和山西。沙畹參觀了龍門、雲岡、曲阜、泰山、太原、西安等勝地,駐足於司馬遷墓前及武梁祠和孝堂山淺浮雕所在的登封地區,攜回大量照片和拓片。根據這些資料,他撰寫出一本巨著,其中包括兩卷上千張照片和兩卷文集,一卷研究了保存在山東的兩漢石刻,另一卷研究了雲岡、龍門及鞏縣石窟的佛雕。另外,沙畹幾乎翻譯了考察中收集到的所有拓片銘文。
【註一】目錄以光碟形式出版於2002年。該文由周長青和施安昌譯成中文,刊登於《法國漢學》第六輯,2001,587-601頁。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