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27 10:30:31瀏覽627|回應0|推薦1 | |
(錄自【美】倪德衛 著,【美】萬白安 編,周熾成 譯,《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頁370-374。) 周熾成 本書作者倪德衛(David Shepherd Nivison)生於1923年,先後獲得哈佛大學學士(1946年)、博士(195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華盛頓擔任日文翻譯。在哈佛大學期間,他受業於楊聯陞與洪業先生,跟從他們學習中國史學和中國哲學史。1948-1988年,倪德衛在史丹佛大學教授哲學和古漢語。退休前,他任Walter Y. Evans-Wentz東方哲學、宗教與倫理學教授,並同時任哲學系、宗教系、亞洲語文系三系教授。倪德衛的早期論文著重研究中國哲學的知行觀。他的代表作《章學誠的生平與時代》出版於1966年,並在次年獲巴黎高等學院所授予的Prix Stanislas-Julien大獎。【蒼穹案:即所謂的「儒蓮獎」,此獎項在歐美漢學界有極高的聲譽。】倪德衛曾擔任美國東方學學會西部分會主席、美國哲學學會太平洋分會主席。他的著作包括論文集《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1996年)和同年出版的其祝壽文集《中國語言、思想和文化》。自1971年起,倪德衛開始致力於甲骨文、金文和古代天文學的研究和寫作,利用這些資料以及所謂偽書今本《竹書紀年》,探討夏商周三代的紀年問題,並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出版了有關這一問題的中英文論文。他對三代紀年進行了全部重建,其年代與中國政府資助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所發表的年表完全不同。他的三代紀年專著是發表於台北《經學研究論叢》卷十上的〈三代年代學之關鍵:「今本」《竹書紀年》〉(由邵東方翻譯)。【蒼穹案:該文見《經學研究論叢》第十輯(台北:學生書局,2002年3月),頁223-310。】倪德衛現與邵東方合作,編輯了《今本竹書紀年論集》,專門討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偽問題。【蒼穹案:邵東方、倪德衛主編,《今本竹書紀年論集》(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2月)】他們兩人目前還正在合作英譯今古文本《竹書紀年》。儘管倪德衛已退休多年,但仍活躍於學術界。 《儒家之道》收集了倪德衛數十年的文章,集中體現了他研究中國哲學的成果。在這些成果中,我認為最值得中國讀者注意的是三方面的成果:道德哲學研究成果、孟學研究成果、明清哲學研究成果。 「德」是中國道德哲學的核心觀念。倪德衛在研究這個概念的最原始意義所下的功夫之深,不能不令我們肅然起敬。他從目前看到的最早漢字(甲骨文)入手來探討這種意義。他發現:「德」是神靈能夠看到並且喜歡看到的國王身上的一種品質或心靈能量,它是當國王為別人或神靈否定自己或使自己遭受危險時而有的東西。因此,「德」最早包含慷慨、不放縱自我、自我犧牲、責任、謙卑和禮貌等意義。倪德衛還討論了德的悖論,這種悖論表現為兩個方面:首先,當我為別人而否定或犧牲我自己或我自己的好處或利益,因而在本意上對別人有德時,我獲得了對這個人的控制,因而勝過他或她。那麼,有人就會認為,我實際上不是否定了我自己的利益,而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並且,由於同樣的原因,我應該失去了德,而不是得到了它。其次,如果一個人想做得德之事,他一定是已經有了德;並且,當一個人要留心那種導致他得德的教導時,他一定是已經有了德。走出德的悖論的第一個方面的一種辦法是保密,也就是讓受益的人和其他人都不知道行德者之所為,正如周公為他的哥哥武王行德而不讓他或其他人知道一樣。德的悖論的後一方面促使倪德衛探討一個問題:德能否自學?根據他的研究,孟子的答案是肯定的,而荀子的答案是否定的。倪德衛還將這個問題帶到明儒(如王陽明)和清儒(如戴震和章學誠)的研究。倪德衛注意到,從早期到晚期的儒家都一致關注道德修養,而大部分西方哲學家都不如此,這體現了中西哲學家的一大不同。另外,倪德衛對儒家忠恕的研究及其與西方金律的比較也是很有啟發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