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哲學簡史.英文版編者引言》
2005/09/02 21:35:06瀏覽197|回應0|推薦2

(錄自馮友蘭著,趙復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月,頁1-5。)

Derk Bodde

近年來,有關中國的各種著作數不勝數,但是需要承認,我們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真實知識實在少得可憐。即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人,如果請他們列舉中國的主要哲學家,除非是漢學專家,大概能舉出的中國哲學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一個老子;這個看法,甚至對一般哲學教師來說,恐怕也不為過。

有關中國哲學的英文書籍和文章為數並不少,但通常若不是太專門,就是通俗到了乏味、沒有價值的地步。讀者現在手持的這卷書堪稱是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這樣一本書出自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秀學者之一的筆下,就它的問世,有了更大的意義。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中國哲學的內涵遠遠超過孔子與老子,或儒道兩家著述的範圍。在二十五個漫長世紀裡,凡西方哲學家所曾涉及的主要問題,中國的思想家們無不思考過。還應看到的是:在多少世紀裡,哲學家們所屬的學派,儘管還繼承了自古以來的名稱,其思想內容卻隨時代的變遷而十分不同了。舉例來說,如果孔子像佛家輪迴理論所說那樣,轉世到十二世紀朱熹的同一時代,他大概很難想到,朱熹的思想竟成為當時正統的儒家思想。

在這種多樣性的後面,我們也會發現,有些主題反覆出現,其中之一是馮博士在本書第一章裡所描述的「內聖外王」之道。怎樣能夠得道,從而得以做到內聖外王?如果就精意而不是從字面看,這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的中心問題,並且如馮博士所指出的,它使中國哲學具有現世和超越的兩重性。這一點是馮博士最近新著《新原道》一書的主題。筆者不敢在此妄論馮博士此書的全部精義,而只想指出:西方對這種哲學精神的一知半解,使中國在西方人眼中成為既有高居峰巔、在松樹下沉思默想的聖人,又有十分實際、只問眼前的俗人。

回想三十年代我在北平學習中國哲學與文化其他方面的時候,令我最感愉快的是:1934-35年間,到清華大學隨馮博士讀中國哲學。當時,馮博士剛完成他的兩卷本巨著《中國哲學史》的第二卷。這部書很快便在中國的同類著作中居於數一數二的地位。有一天,馮博士問我,是否知道有什麼人願意從事把此書譯成英文的工作。結果是,我承擔起這項工作。1937年夏,日本剛發動侵華戰爭之際,我所翻譯的馮博士《中國哲學史》第一卷出版。當時,我期望在兩三年內,可以完成此書第二卷的翻譯工作。

此後,我因工作關係離開了中國,接著是漫長的戰爭,還有其他的任務打斷了我的原定計劃。直到1946年秋馮博士應聘到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我才得以重新開始原先的計劃。自此以後,我選譯了馮博士的《中國哲學史》第二卷中的若干章,有的已在哈佛燕京學社出版的《哈佛亞洲研究》雜誌發表,有的即將在該刊發表;其目錄已收入本書參考書目。由於得到富布賴特法案資助美國學者到中國和其他國家進行研究,我將於近期內附北平,計劃逗留一年,希望到1949年秋能夠完成《中國哲學史》第二卷的翻譯工作。

去年,我在賓州大學開始了這項工作。這時,馮博士決心自己動手,把他先前的著作《中國哲學史》縮寫為英文的一卷本,並要我予以協助。結果就是現在的這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主題與中文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並無出入。本書的第一章到第十六章大致相當於兩卷本的第一卷,第十七章到書末相當於第二卷。但本書的篇幅卻明顯地縮短了。舉例來說,我所譯的兩卷本中的第一卷有454頁,而本書比第二卷還減少了50頁。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由於本書刪除了原兩卷本中的一些次要的思想家,對主要思想家所用的篇幅也減少了。本書對兩卷本中思想家的生平、著作時間的真偽的考證、參考書目和注釋也壓縮了篇幅。儘管有這些不同,學術水平並未因此減色,它的資料和全是都十分準確,立論也平實全面。

本書與一般的縮寫本相較,還有一些其他的特色。首先,本書是作者為西方讀者而寫的,因此,它的內容和論述角度和為中國讀者寫時有所不同。本書的首兩章是中文兩卷本所沒有的,便是一例;第二十七章的大部分也是新寫的。

其次,本書裡有些結論性的見解和重點,是馮博士自1934年完成兩卷本之後的新見解。例如,第三章所概括的理論是馮博士於1936年兩卷本所作的一個附錄中提出的。在本書末章,馮博士論述他自己的哲學見解,這些見解原來散見於馮博士在抗日戰爭年間所發表的各部著作,收入本書時,又經作者重新寫過。第十九至第二十二章論述新道學和佛學各章,與兩卷本相較,有明顯的改動。(馮博士準備對兩卷本的有關部份根據本書加以修改,然後再交我翻譯。)

本書的內容主題、處理方式和具體寫作,不消說,都是馮博士親自動手的。我的工作主要是考慮西方讀者的需要,就語言和易讀性做一些編輯加工。兩卷本中的許多引文都是按我所譯兩卷本的譯文,原封不動地搬過來,只做了為小的變動。涉及中國哲學專有名詞的翻譯,馮博士往往自己已有成竹在胸,或是借用E. R. HughesThe Spirits of Chinese Philosophy(中國哲學之精神)中的英文譯名。其他許多引文的英譯都是新的。參考書目和索引則是我編的。

為一半讀者著想,在這裡簡單回顧一下中國歷史的發展,在閱讀本書時可能略為省一點力。中國古史傳說歷來由約三千年前,傳說中的聖王堯舜禹等開始。長期以來,中外知識界對這類傳說都沒有置疑,由此造成中國歷史異常悠久的印象。今日,中國史學界已經取得一致的見解:有關古代聖王的傳說,是後人編造出來的故事,那些聖王充其量也只是神話中的人物。中國歷史中的第一個朝代──夏朝(歷來認為其起訖年代是公元前2205-前1766年)也難以確定,只有等待將來考古學的發現來予以認證。

歷來認為繼夏朝之後的商朝(起訖年代是公元前1766-前1122年),其歷史證據較為充分。商都的一部分已經發掘出來,出土了一大批刻在甲骨上的文字。這批甲骨文就是本書第十二章談到的卜辭。

繼商以後的周朝(公元前1122?-前255年)留下豐富的史料。周朝野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它的最初幾個世紀裡,黃河中下游谷地的一大批小國都臣服周王室;這種君臣關係大體上和歐洲中世紀的情況相仿。隨著時間的遷移,這種封建體制逐漸瓦解,出現一批獨立的國家。它們彼此之間進行戰爭,再加上政治、社會、經濟的動亂,嚴重削弱了周朝的統治。面臨種種緊迫的社會政治問題,人們要尋求解答,於是中國出現了第一次有組織的哲學思想運動,它構成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這批哲學家中間最早的一個。繼他之後,興起了一批哲學家,他們各抱不同的思想主張。本書的第三章到第十六章的內容就是討論這些思想家的不同主張。在政治史上,孔子以後的幾個世紀(公元前476-前221年)通稱戰國時期。

秦國併吞六國後,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第一次建立了真正統一的中華帝國。秦朝以中央集權、由中央政府委派地方官僚代替了過去各地區貴族割據、政權世襲的制度,由此開創了中國自此以後歷朝的政治體制。這是中國政治史上,除1911年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之外,最重大的歷史變革。

秦朝為達到它的政治目標,採取了嚴酷的手段,由此激起的反抗使秦朝很快便被推翻。它進行的統一中國的工作在繼起的強大漢帝國(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統治下繼續推行。在漢帝國統治時期,中國的疆界擴張到今日中國本部的大部分,包括新疆的大部分。與政治統一伴隨而來的是思想的統一。周朝的諸子百家,不再作為單獨的學派存在;但它們的思想往往融入了儒家或道家。儒道兩家這時成為兩大主要的思想流派。本書第十七、十八兩章便是敘述這個發展。

兩漢四百年統治之後,繼之而來的四百年也許可以稱之為分裂時期(公元221589年)。在這四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南方分裂為許多統治時間不長的小國。有些北朝的小國由非漢族的遊牧民族組成,卻跨越長城,在長城以南建立了國家。過去中國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看作「五胡亂華」,看作「黑暗時期」,因為民眾遭受了許多苦難。但在文化上,這是非常傑出的時期。在哲學上,儒家思想暫時消沉,代之而起的是新道家和佛家思想。這兩個流派的思想介紹便構成了本書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一章的內容。

隋朝(公元590617年)唐朝(公元618906年)在政治上重建了中國的統一,不僅國力得到發展,文化也登上發展的高峰。在唐代,佛教也獲得空前的發展。其中的禪宗是本書第二十二章的內容。自此之後,佛家在中國漸趨沒落。另一方面,儒家卻再度興起,並在思想界建立起主導的地位。本書第二十三章開始的地方描述了儒家復興的初期情況。

唐朝覆滅後,有五十年動盪不定。然後宋朝(公元9601279年)興起。它雖在政治上不如唐朝強大,但在文化上卻創造出同樣輝煌的成就。從思想史看,這一時期裡,儒家思想重新興起,其繁榮為漢朝以來所未有。這場哲學運動在西方稱為「新儒家」;本書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五章,對這段歷史作了介紹。

取代宋朝的是元朝(公元12801367年)。它是全中國第一次被一個非漢民族-蒙古族-所統治,這一點在文化上的影響倒並不很大。明朝(公元13681644年)使中國回到漢族統治之下。從社會生活來說,明朝比元朝愉快些,但社會經過一番劇烈變化,文化卻沒有相應的新鮮氣息。在哲學思想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心學發展到了高峰。本書第二十六章敘述了這個發展。

在清朝(公元16441911年)統治下,中國再度由非漢民族的滿族統治。直到十九世紀之前,清朝中國繁榮昌盛,版圖甚至超過了漢唐;在文化方面,有的領域有所前進,有的領域則出現衰退。自十九世紀以後,清朝統治走下坡路,內部衰弱和西方工業國家的政治、經濟壓力接踵而來。這些發展對思想領域的影響,請看本書第二十七章。

1911年的民國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也推翻了世界最古老的王權體制,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此後幾十年間,中國在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都亟待改革,這些改革,在西方國家用了約三個世紀,中國只能迎頭趕上。改革在短時間內紛至沓來,勢必造成內部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動盪,外國又趁機進行侵略壓迫。我們環顧西方各國,同樣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它的後果,現在還難以預料。中國的未來難以預料,也是不足為奇的。但中國的過去的歷史不只一次地告訴人們,中國人常常能夠戰勝種種困難向前邁進,儘管需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現在,中國人同樣能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世界各國能夠迅速吸收中國政治思想中的天下為公思想(見本書第十六章道第二十一章)。中國在她未來的變革中,是必要拋棄許多過去的意識形態,但是,其中也將有一些會保留在世界的哲學遺產之中。中國哲學在哪些方面能對世界有所貢獻,馮博士在本書末章中對此進行了探討。

Derk Bodde1909-2003),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漢語研究中心教授,一生致力於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歷史與文化,曾用20年時間,將馮友蘭先生兩卷本《中國哲學史》譯為英文。1946-1948年馮友蘭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此英文講稿後來由Bodde編輯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蒼穹案:本文的部分文字經過蒼穹的修飾,與原來的譯文稍有不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5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