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架追想錄:目錄、版本與斠讎
2011/03/18 18:30:05瀏覽656|回應0|推薦4

王叔岷:《斠讎學》,台聯國風出版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三十七(無出版年)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影印本,無出版年、地)
《四庫全書總目》,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無出版年,內容至子部道家類存目)
阮元:《四庫未收書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三月
董康:《書舶庸譚》,台北:世界書局,中華民國六十年九月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一月(缺第一冊)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五月
王堯臣等編,錢東垣輯釋:《崇文總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七月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八月
《全燬抽燬書目外三種》,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六月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台北縣:藝文印書館,中華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二月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年十月
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1月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 經部》,台北:國家圖書館,中華民國85年4月
劉兆祐:《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台北:臺灣書局,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台北:里仁書局,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九月十五日
葉德輝:《書林清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2月(共四本:版本篇、校勘篇、目錄篇、典藏篇)
王欣夫:《王欣夫說文獻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黃永年:《古籍整理概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月
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7月
〔日〕島田翰:《漢籍善本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1月
劉琳、吳洪澤:《古籍整理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8月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對讀中文系的人來說,接觸古代典籍是很常見的事情,不過就我所知,國內中文界泰半只專注在文學研究或是古代思想探索上面,對古籍研究這塊領域並不熱衷,經常與古代文字打交道,卻對典籍本身的探索興趣缺缺,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實在有點吊詭。
  一般將研究書籍的學問稱為版本學,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版本學包括目錄、版本、校讎以及典藏等所有與書本相關的學問;至於狹義的版本學則是專門探討書籍版本這方面的知識。
  與它之間的緣分,起於偶然在重慶南路那邊買了本《認識古籍版刻與藏書家》。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文筆不壞,對版本學與古代藏書知識的介紹也簡易動人,因此勾起我對這門學問的好奇心,於是便開始蒐集那時候在市面上還可以看見的相關書籍,對它做更進一步的瞭解。
  在唸研究所的時候,才從某位教授那邊知道在國外也有版本研究這回事(他自己的博士論文就是以這個領域為主題),雖然到現在還是不清楚國外的The study of books有哪些經典作品,不過若要攻研中國的版本學(這裡指廣義的版本學),《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以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三大必讀典籍,其他如《郡齋讀書志》之類,能多接觸點也是好的。
  其實《漢書.藝文志》等典籍,嚴格來說應該歸類在「目錄學」這個領域,因為它們談最多的還是書籍內容的介紹,不過其中也會談及傳鈔時的重要事蹟,在相互對比時,也能察覺到某些書籍或篇章的存佚狀況,因此成為版本研究的一項重要依據。
  談到這裡,不禁想起以前在接觸傳教士漢學時,總對那些長到幾可成為文章的書名感到相當頭痛,後來才曉得古代歐洲人因為書本印製方式的關係,會把書名和簡介一起放在封面,而目次頁也都會在章名後面加上各節各段的小標題,或是數十字至百餘字不等的介紹,讓讀者在購買時可以有所憑據,不至於完全混淆。從書名還有主、副標題,就可以看出這種習氣到現在還沒有完全絕跡;而還會添加說明的古式目錄頁,也才能真的算是嚴格定義的「目錄」,現下各種書籍的目錄頁,以「目次」稱之比較妥當。
  而所謂的「斠讎」(也稱「校讎」),則等同於現在的「校對」。根據劉向的說法,古代的「斠讎」方式是由一人負責讀誦典籍,另一人則核對文字內容,「若讎(古「仇」字)家相對」,因名。可見古代的校對是由兩個人同時合作。現在出版社交予校對人員或編輯以目視的方式一次單人處理,雖可節省人事費用,但也容易出錯,即便多人反覆看過,還是會出毛病。

蒼穹按:記得在大三、大四時,某位老師曾經在課堂上提起一件往事,幾十年前某個學者原本計畫在一間知名大學開設斠讎學這門課程,不料負責排課的人員把「斠」(音ㄐㄧㄠ\)這個字的音唸成「ㄍㄡ\」,這位學者當場就發了脾氣,主動撤掉這門課。有人說,這位脾氣很大的學者就是王叔岷。至於是否真為此人軼事,蒼穹無法證實,姑錄於此,以待賢達指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49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