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22 08:27:45瀏覽352|回應0|推薦0 | |
〈八佾篇〉全篇都是孔子有關禮樂的發言。不待贅言,孔子類似的發言也散見其他篇章。 〈公冶長篇〉諸章,大半都是孔子對弟子及古今人物的評語。 雖然說在其他篇並非沒有若干類似的文章,但是〈鄉黨篇〉中除了最後一章外,與其說是記錄孔子日常舉動,因看法不同,其只記錄了猶如某種禮經的一個篇章之進退應對儀容。 〈子張篇〉全都是記錄孔子弟子的獨言。如果是一種單純的個別式的發言,其他也散見各篇。 記錄孔子有關孝、仁、政某一主題的發言,有些是連續出現在某一篇的各章,不過也有不是這樣的。 〈季氏篇〉的「齊景公有馬千駟」章(十六-二十二),「邦君之妻」章(十六-十四),〈微子篇〉的「大師摯適齊」章(十八-九),「周有八士」章(十八-十一)等,與孔子或者是孔門言行並無直接關係。〈鄉黨篇〉末尾的「色斯舉矣」(十-二十)及「山梁雌雉」(十-二十一)二章,或是引用《尚書》文辭長篇大論的〈堯曰篇〉首章(二十-一)等也有類似的問題。 以上,不過隨意列舉《論語》二十篇中,其記述的方法及內容上較為特異的地方,而這些事實,背後又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我想,這二十篇在有些情況下,同一篇中各章的來源,必不限於來自一、二種或數種簡冊或帛書的記錄,一定是來源眾多的。而這眾多的記錄,不論是其文辭、內容、精粗、新舊等,必然不是千篇一律。而蒐集抄寫整理這些資料的人,當然也不可能是特定時期、特定派別的特定人物了。 反過來說,蒐集、整理進而增補、修定這些不同內容,又能夠傳達孔子言行、風采及孔門風氣的種種資料的工作,是一種複雜的編輯作業,《論語》它可能是這樣經歷數十年,乃至更長的歲月,幾經修正而後才及結成書的。 別因此急著下結論,以上不過是個人臆見。只是,當我們對《論語》成書經過作這樣的推測時,與上述有關《論語》一書的記述形式、內容等等所列舉的事實也有互相矛盾的存在。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