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15 10:31:37瀏覽480|回應0|推薦2 | |
以下仿效仁齋以後的諸先學,列舉幾個明顯表現出二十篇的記述不一之處的例子。 首先,是有關記述的方法: 記述孔子的發言時,通例是以「子曰」為開頭,而〈季氏篇〉除了末尾三章外,全都適用「孔子曰」,又〈微子篇〉中也散見「孔子曰」(及「孔子……」、「……孔子」)等的寫法。 有人向孔子發問時,很多地方只簡單以「……問」記述,而在〈顏淵篇〉和〈衛靈公篇〉中則是作「……問於孔子」。 如果稍加注意各篇所收章數,先且不論斷章異同及〈鄉黨篇〉究竟是否應視為一章長文(在朱注中是分作十七節)的問題,相較於各篇大約都是二、三十章左右,只有〈堯曰篇〉怎麼計算都不過只有數章,應該說是很特異的一篇。 各章的字數有其相當之差異,此事本身,雖無須視為異例,話雖如此,〈先進篇〉最末章(十一-二十四),〈子路篇〉第三章(十三-三),〈季氏篇〉首章(十六-一)則都出現了壓倒性的長文。 另外有關用字方面,第一人稱時全篇大多採用「吾」字,然而不限特定篇章,仍有「予」、「我」字混用的情形。又,第二人稱的「女」(汝)與「爾」字,也是各見所用。而「有」的反義字出現「無」、「莫」、「未」三種,表禁止的助詞則有「無」、「毋」、「勿」三種。動詞之後,用於表場所、方向的助詞,使用極為頻繁的是「於」字,不過有時也用「于」及「乎」字。 接下來是有關記述內容: 例如,「巧言令色,鮮矣仁」這章,同時見於〈學而〉、〈陽貨〉二篇之中;「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叛矣夫」這章,則同時見於〈雍也〉、〈顏淵〉二篇之中;「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章,同時見於〈學而〉、〈子罕〉二篇。像這樣子,有些章句或全文或部分,重複出現於他章之中。 〈公冶長篇〉的「顏淵季路侍」章(五-二十六)與〈先進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十一-二十四),出場人物雖有出入,字句的分量也大有差異,然而文章結構卻極為類似。(註四) 九思(十六-十)、三戒(十六-七)、三畏(十六-八)、益者三友(十六-四)、損者三樂(十六-五)、六言六蔽(十七-七),上述都是關於某事,用數字整合,除了「子絕四」(九-四)一章外,都沒有出現在前半的諸篇之中。 (註四)又,《韓詩外傳》卷七與卷九,出現有關《論語》的這二章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文章。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