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張西平:〈「萊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國元素」序〉 (五)
2010/07/17 09:50:09瀏覽256|回應0|推薦1

二、《中國近事》的思想文化意義

  《中國近事》是當時的歐洲思想和文化界主流對東方文化、中國文化的系統介紹,但在此之前對中國的介紹主要停留在教會的範圍內。萊布尼茨作為當時整個歐洲的文化名流、學術巨人,他在《中國近事》中表達了歐洲思想和文化界的一種新的傾向和新的文化態度。對中國文化的評價,對歐洲應對中國和東方採取什麼樣的文化態度的論述,對中西文化交流所抱有的熱情及寬闊的文化視野是萊布尼茨整個思想體系中最有價值和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他的這些思想和觀點無論是在17世紀還是在今天都卓而不群,他的這一部分思想不僅是歐洲17世紀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整個世界的重要文化遺產。萊布尼茨的這一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中國和歐洲文化的交流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他在《中國近事》的序言中一開始就指出:「人類最偉大的文明語最高雅的文化今天終於會集在我們大陸的兩端,及歐洲和位於地球的另一端的--如同『東方歐洲』的Tschina(註7)我認為這是命運之神獨一無二的決定。也許添一住定如此安排,其目的就是當這兩個文明程度最高和相距最遠的民族攜手的時候,也會把它們之間的所有民族都帶入一種更合乎理性的生活。」(註8)
  也因為如此,萊布尼茨對在歐洲與中國之間從事文化交流的耶穌會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在1695年五月給維利烏斯的信中說,入華傳教士在中國所從事的是「牽涉到良知、榮譽和實用的最偉大的事業」。他希望歐洲能付出更多努力推動這項在中國進行的偉大事業,耶穌會神父們已經為這項偉大的事業播下了種子,或得了如此豐碩的成果,從而使歐洲對這項偉大的事業充滿希望。(註9)在萊布尼茨看來,由傳教士所承擔的歐洲和中國的文化交流之所以會是「偉大的事業」,有兩個原因。
  一、歐洲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可以使雙方學習到對方的歷史經驗,從而促進各自的發展。他在1697年給白晉的信中表達了這樣的思想,他說:「您如果能告訴我一些有關從中國帶來或是已經、將要運往中國的東西的具體情況,那就太好了。我對這些很感興趣,因為我非常希望這樣的交流能順利進行,我認為這在當今無論對中國還是對我們歐洲,都是意義最為重大的事。如果有機會,我會很樂意地為它做出貢獻。因為我們能夠幾乎像注射一樣把我們的知識在一瞬間傳授給他們,我們一樣能夠從他們那裡一下子認識一個嶄新的世界。若不通過這種交流,我們不知道要用多少世紀才能掌握這些知識。」(註10)這裡,萊布尼茨形容得很生動,由於有了這種文化的交流,雙方學習對方的知識幾乎像「注射一樣」,在「一瞬間」就把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學習到了。萊布尼茨的設想雖然有些浪漫,但卻揭示了文化交流的一個真理。實際上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正是通過傳教士這個中介,在1500-1800年間,歐洲與中國的科學技術、文化思想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從而使雙方在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二、在交流中創新,在交流中發展。在萊布尼茨看來,歐洲與中國的這種文化交流不僅僅在於學習對方的歷史知識與文明成果,而且可以在兩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產生新的、創造性的火花,從而推動兩大文明的發展。這就是他所說的「我們的相遇和交流意義重大,它會孕育出千萬美好成果、無數發明創造。」(註11)歷史雖然沒有像萊布尼茨所設想的那樣美好,但歷史的實際進程也同樣證明了他這一想法的正確性與前瞻性。
  萊布尼茨對當時歐洲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抱有極大的希望,他把這種交流稱為「文明之光的交換」:「我覺得它是如今最偉大的事業,不僅是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福音的傳播,更有利於人類的幸福,有利與我們歐洲與中國的科學與技藝的成長,這就像文明之光的交換,能在短時間內讓我們掌握他們奮鬥幾千年才掌握的技能,也讓他們學會我們的技藝,豐富雙方的文化寶庫。這都是超出人們想像的光輝偉業。」(註12)

(註7)當時中國的讀音。
(註8)同註3,第1頁。
(註9)同註5,第30頁。
(註10)同註5,第64頁。
(註11)同註5,第61頁。
(註12)同註5,第55頁。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423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