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漢學論著摘要:Nature and Heaven in the Xunzi: A Study of the Tian Lun
2005/08/11 10:19:56瀏覽273|回應0|推薦0

Edward J. Machle, Nature and Heaven in the Xunzi: A Study of the Tian Lu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本書乃美國漢學界在荀子研究方面的第三部專著。本書針對《荀子》及其中的〈天論〉,分成九個論題來加以探究:

(一)    「自然」與「天」 Machle在統整《荀子》中有關「天」的觀念,以及其他研究者對《荀子》的探討後,認為荀子在這方面的思想可以歸納為六點:

1.      將當時所認為的「超自然現象」視為自然界的普通現象。

2.      以為「天」或「自然」對人類的道德觀念沒有影響。

3.      以為「天」即「自然」,亦有其運行之規則。

4.      人類可以任意開發自然界中的所有資源以供利用。

5.      刻意貶低「天」的地位。

6.      文明皆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的情況下產生(強調人為的作用)。

(二)    最近的論著 與其他的研究範疇相比,美國漢學界在荀子研究方面的論著並不是很多,其中,最早的當屬德效騫的翻譯與著作,後來較有名氣的,則是Watson的翻譯、羅思文在70年代初期發表於《華裔學誌》的一篇探討荀子政治思想的論文,以及柯雄文的《倫理論辯》等,而在這些論著中對於「天」的理論的探討,Machle認為,以Robert Eno在《儒家的天之創造》一書的討論較為深入。依照Eno的觀點,儒家在「天」方面的理論尚保存著中國原始文化的概念,也就是說,儒家「天」的觀念還有幾分宗教性的色彩,然而,這種觀念在荀子的思想中大部分都被過濾掉,荀子這樣做的原因,當然不排除是受到其他思想學派的影響,然而,最主要的因素,應該是為了鞏固其自身的主張──「禮」──的關係。

(三)    一些哲學上的問題 Machle從「宇宙論」、「天人關係與聖王」、「語言及其運用」和「階層觀念」討論荀子「天」的觀念。

1.      宇宙論 在荀子的觀念中,「天」只是自然環境的另一個代稱,雖然,對人的行為沒有任何影響力,但是,從相關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荀子也接受了部分當時的宇宙論觀點:自然萬物均由「氣」組成,而萬物的運行均受到「陰」與「陽」之運轉的影響,至於人在最初的生成也不例外。然而,除此之外,荀子並不認為「天」對人還有其他方面的影響。

2.      天人關係與聖王 在信仰方面,「天人關係」表現在所謂的「社稷」的祭祀,而在對「社稷」的祭祀以及相關活動之中,也可以看出人對天地的崇敬。然而,在荀子的理論中,所謂聖人應該將這些活動視為一種單純的儀式,或是安撫民心的一種手段,不應該過於沉迷其中的神秘意涵,而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群體的治理上。

3.      語言及其運用 Machle以為,每個不同的時空環境下,都會有不同的語言與觀念的運用方式,而荀子的時代也有其異於其他時代的語言及觀念的使用方式,甚至於荀子本人,在這方面也有不同於其他同一時代的思想家的觀念。在荀子的觀念中,語言之運用與觀念的定義是相當實際的,應該說是完全是以當時人們對外界事物的一般感覺──或者可以說是常識──做為界定的標準,這與其他思想學派對於語意的省思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荀子對於無關實際的事物並不關切。

4.      階層觀念 一般認為先秦的社會型態可以用宗族社會來概括,而其階層的區分,也大致以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為標準。Machle以為,這一類的階層劃分方式,「天」也因為信仰的關係而佔有一定的地位。然而,在荀子的時代,這種階層的劃分方式已經被打破,在階層觀念重新區分時,荀子排除「天」影響人之行為的觀念,將「天」排除在他的階層觀念之外,完全以人類社會的政治體系來劃分,並強調所謂的「君子」──即統治階層──在人類社會中的主導地位與重要性,將「天」的觀念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係做出清楚的劃分。

從上述的討論中,可以看出,重視實際與人為的荀子,對於偏離實用以及具有否認人為能力色彩的思維均不表認同,而其重視實際與人為的觀念,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特出。

(四)    〈天論〉一篇 Machle以為,經過劉向、楊倞等人重新整理、排序後的《荀子》,大抵即是荀子一派的思想文獻中較為主要的部分,也是如今所呈現的面貌。而〈天論〉一篇的次序當然也是經過一番更動才呈現如今的面貌,有趣的是,在《荀子》一書中,也有一些篇章是以「論」的文字呈現,如〈禮論〉、〈樂論〉、〈正論〉等,而這些篇章也如同它們的篇題,以「禮」、「樂」、「正」等作為這些篇章討論的主題,而〈天論〉也不例外,以「天」做為該篇議論的主題。另外,就內容而言,Machle也整理之前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天論〉篇中的「大天而思之,……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一段文字濃縮了荀子在「天」這方面的主張。此外,Machle也對《荀子》一書提出以下的意見:

1.      《荀子》一書乃以荀子為首的學派的共同作品,所以,其中的部分文章所展現的思想也有可能是對荀子原來學說的改進。

2.      從篇章的用語來考察,在〈賦篇〉以後的篇章很顯然不可能是荀子本人的作品。

3.      除了少數篇章之外,其他篇章均有經過荀子後學更動的可能性。

4.      以「篇」為名的篇章是否完全為荀子原作,尚有待考察。

5.      根據一些考證得來的論據,或許可以大膽推測《荀子》從〈勸學〉一直到〈賦篇〉等二十六篇文章均在先秦時期便已經成形。

雖然Machle對《荀子》中的篇章是否為荀子原作有些意見,但是,他肯定〈天論〉應該是荀子的原作無疑。

(五)    〈天論〉的出現原因及其論證 Machle以為〈天論〉的著作時間應該在西元前275年至265年,也就是荀子在稷下學宮的這一段時間。而荀子對於「天」的概念,也是在這個時候採納莊子一派的論點,之所以如此,乃是為了其中心學說──「禮」──尋求理論依據。而Machle認為荀子藉由否定天的人格性與神格性,來弱化天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力,並提出人可以經由「禮」的遵行而達到「道」的境界。

(六)    關於翻譯 《荀子》在歐美至少有Hermann Köster的德文選譯本,以及德效騫氏、Burton Watson以及John Knoblock等人的英譯本,另外還有陳榮捷在《中國哲學資料書》中的選譯,而〈天論〉一篇在《荀子》的英譯本中均有翻譯,可見,譯者均察覺到〈天論〉在《荀子》中的地位。此外,Machle就譯文必須在意義上接近原文的原則來討論,以為對於先秦典籍中語文的翻譯,有其一定的難度,所以,他對Knoblock力求接近原文含意的翻譯方式相當認同。

(七)    翻譯與註釋 Machle在這裡參照了德氏、陳榮捷、Burton Watson以及John Knoblock四人對〈天論〉的翻譯,並就西方人較難理解的中國思想方面的術語作一較為明確的解釋,其中,也包括〈天論〉中部分詞語的說明。

(八)    一些解釋 Machle指出,「天」在荀子「道」的觀念中,屬於所謂的「天道」,即自然環境的運行之道,與屬於「人道」部分的「禮」、「義」、「仁」等有著明顯的區分。如此一來,則純屬自然之天便不能對人類之社會行為,或是道德行為與相關理論產生作用,如果將這個觀念倒過來說,也可以解釋為,如果自然的運行發生任何異象,也不可能藉由人為的力量,如改變施政方針、以人做為祭祀用的犧牲等行為使之恢復正常,而應該以純粹的自然現象來看待這一類事情。在確定天人之間並沒有互相作用的關聯性存在之後,荀子主張,包括人在內,天只有化育萬物,使之按照各自的特性運轉的作用而已。

(九)    兩種分類與聖王 

1.      兩種分類 若依照之前對荀子〈天論〉內容的認知,則可以發現,其對事物的分類主要是分為自然與人為兩種。萬物最初的生成由天地所化育出來,其相關之本能亦同,此項則歸之於自然;至於由所謂的「君子」創制出來的事物,則歸類於人為。荀子以為,所謂的「天」,只能在自然萬物的生成時,發揮其化育的作用,至於在其他方面則沒有任何的影響力,亦即「天」並沒有所謂神性的存在。

2.      「心」 作為具有轉移本性能力的心,亦為人之天賦之一,有何能力轉移本性?荀子以為此在於「心」可以知「道」──在「心」處於「虛」、「壹」、「靜」的情況之下,可以清楚理解到自己該做的事情。由此一觀念可以察覺到兩件事:一是荀子「心」「性」兩分的觀念;一是荀子吸納了道家「心」的觀念,參照《管子內業》篇中的內容,以及荀子曾經在齊國稷下待過一段時間的史實,荀子可能是在稷下時期吸納了道家的觀點。

3.      「天」的優越性 儘管荀子否認「天」在生成之外,還會對人的行為有任何的影響力,然而,他也認為自然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由「天」所生成的,也就是說,他也不能否認「天」在某些地方有它的優先性存在,包括,當時對於取得政權的理由之解釋在內,所以,在他的學說中,並不能將人在天人關係中的地位拉抬到與天同等的地位上。

4.      聖人之心 在荀子的理論中,聖人與一般人沒有很大的差別,唯一的差異在於聖人懂得利用他的心來「積思慮」、「習偽故」,從歷史經驗中整理出一套可以使人達到「道」之境界的「禮」。亦即聖人懂得如何運用天賦的心,去創成一套完善的制度。在這個觀念中,「天」對於人之價值觀沒有任何的影響力,而只有化育出人的功勞。

5.      超自然 在人類所處的環境中,多少會有當時的知識所不能解釋的事物,於是,這些事物便歸類於所謂的「超自然」。在一般所謂的「超自然現象」發生時,人們多半會因為不能理解的關係,而傾向於從宗教神蹟的角度去詮釋,然而,荀子對於這種現象的發生,還是從「自然現象」的角度來解釋。

6.      神明 在荀子當時對於「神明」的定義,多半朝著信仰中的「神」的觀念去解釋,而在儒家思想中,則從道德修養觀念出發,以人的精神與意識上的清明來處理這個概念,荀子也是如此,並認為聖人可達到這個境界,不過,在相關的論述中,還是帶有一定的信仰色彩。

Machle指出,在Eno的論著中所提及的論點,也觀察出荀子對人自身能力的肯定,而在《荀子》其他篇章中,也可以看出荀子對於與當時信仰有關,或是帶有命定論色彩之事物,均抱持著不相信的態度,而認為道德之認定與實踐均由人所創制和執行,與當時其他學派或多或少的將最後、或是最基礎的價值標準託之於所謂的天,有很明顯的不同。這也可以歸之於當時人文思維的一種演化,變成相信人自身便具有認定、實踐並達到理想境界──即所謂的「道」──的能力,而人,應該說是聖人所創制出來的「禮」,便是達到「道」的最好方式。而這種思維也將「天」的道德最後依歸價值去除掉,而認為「天」只是自然界的統稱,其運行除了在當初演化出「人」這種特出於其他生物的生物之外,便與人的所作所為──包括價值觀的認定在內──沒有任何關係。

Machle認為,若將自西周以來,以至於荀子的天人關係論之發展綜合起來看,則可以發現,此一時期之天人關係,人之地位從最初的認為天有其意志,而人應該遵從其意志的想法開始,慢慢的去思索如何在天人兼顧的立場下,調和天人關係,於是轉化出幾種想法,一是儒家從自身在道德修養上的努力,使之與所處的環境和諧相處的觀念;一是道家在生活行為上均需效法天對萬物運行的設定。而荀子以其儒家道德修養在於人為的立場,接收了由後者所發展的自然天的觀念,轉化出近乎極端的弱化天的主動地位,並肯定人之能力的天人關係論,而這種觀念的演化,也可以說是當時人文思維的一種演化方式。

Machle的這部論著,是從荀子在〈天論〉中所展現的「自然天」觀點出發,來探討荀子的學說,認為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荀子以著重現實、重視人為為基本立場,從稷下學宮處接納道家之「自然天」觀點後,在其學說論著中做出怎麼樣的運用。很顯然的,荀子利用這種觀念,作為其強調人之能力在道德修養以及其理想的施政觀念的輔助,使人能夠在肯定自身之價值之餘,也能夠接納他的學說,並實踐荀子的主要觀點:「禮」,從而實現其理想的治平世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4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