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架追想錄--文心雕龍
2010/02/16 10:32:40瀏覽465|回應0|推薦3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二年六月
《文心雕龍注等六種》,台北:世界書局,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台北:世界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七月
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3月
劉渼:《臺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九十年三月
陳拱:《文心雕龍本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


  現代研究古籍,尤其在解析古代的學說理論時,都很習慣挪用歐美的思維模式,用「XX論」或是「OO主義」,來為古人強做解說,認為非如此做,不能使現代人懂得古籍的內容,有人以「一派『胡』言」來形容這種擁外人以自重的「科學化」研究現象,現在想想,這種謔稱也不是毫無道理。
  到底該如何「古籍今讀」,一直都是讓研究文科的人很傷腦筋的一個問題。畢竟古人的語言和思維模式,與今天現代人的口語和想法大異其趣,如果不先深入了解古籍的內容,就無法將這些祖先的智慧與文采傳授給去古以遠的現代人,但若不能先將古籍的內容口語化、理論解析化,就不能讓習於歐美「科學化」思維的現代人了解古籍中那些文字的意義所在。畢竟要讓人懂得一個他從未見識過的事物,就得要從那個人所能理解的觀念下手才行。
  然而問題也就在這裡:我們自身在文化上所承傳的,是古代的文化觀念;但是平時所接觸的,卻都是外國來的理論思維。在解說古代的事物時,以古代的文化觀念和語言做為解說的媒介,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對習於接觸外國的思維裡論的現代人來說,這些古代的文化觀念與語言對他來說是很陌生的,用這種媒介來對他解說古代的思維與觀念,他是聽不懂的;如果用外國的思維理論來對古代的事物做「格義」,對現代人來說是比較能夠瞭解了,但是這樣的做法卻會有誤解古代觀念的危險,也往往不能完整說明古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觀念的原因。
  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現代一般學者的做法大都採取後者。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近代以來,學界對自身所承繼的古代文化觀念有種不如外人的焦慮,認為這些觀念不夠「科學化」,是不能讓人能夠完全了解的,所以必須採納外國的思維理論,才能夠「科學化」地解析這些古代的典籍思想,讓人更能夠透徹地明白古籍本身的架構與理論,這麼一來,才能算是「了解」它們了。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現在,大家都習以為常,沒有人對這種做法提出過很有力的反對意見,也沒有人覺得有很嚴重的問題。
  但是,外國的思想理論再怎麼廣為人知,畢竟也只是外國的東西,無論就定義或者是思想根源來說,都跟中國古代的觀念有很大的差距,以外國的思想理論做為媒介去認識、傳授中國古代的想法與觀念,實在不是很妥當的方法,但是在當下,也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取代它,只盼望此後的人們在研讀、傳授古代典籍時,能夠先將古代的典籍完全讀懂,再去思索一些比較適宜的方式去分析、去傳授,務必減少對典籍的誤解與錯解才好。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378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