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8/01 12:50:05瀏覽646|回應0|推薦0 | |
漫談漢學7-翟理斯的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學史) 如果筆者記得沒錯的話,已故的葉慶炳教授曾經在他所著的《中國文學史》的序中提到翟理斯的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可說是這方面著作的先鋒,這次就來談翟理斯的《中國文學史》。 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1845-1935),英國人。在1867年通過英國官方的翻譯生考試後,即被派往中國,之後在北京學習中文。後來接連擔任英國駐中過各地領事,直到1893年退休。翟氏在外交官職退休後,於1897至1932年擔任劍橋大學漢學教授。翟氏一生著、譯甚多,以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中國人名大辭典,1898,翟氏曾因此獲頒法國「儒蓮獎」)、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聊齋誌異》選譯本,今日所有的《聊齋》選譯本中,仍以此本翻譯篇章最多)以及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學史)最為名著。此外,風行已久的Wade-Giles拼音系統也是他在改良Wade氏的拼音系統後,才在學術界中推廣開來。 翟氏此書以朝代做為分期的標準,將中國文學的歷史分為以下八個時期: 1. 封建時期:基本上以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如五經、《孫子》、《荀子》、《爾雅》以及屈原、宋玉等人的文章為這一部分的敘述重點,不過也將中國的文化以及文字起源包括在這一部分之內; 2. 漢朝:以李陵、劉向父子、司馬遷、揚雄、王充等人為介紹的重點,其中也包括了陳壽的《三國志》; 3. 小朝廷:這一期包括了三國一直到隋朝,介紹從建安七子一直到范燁、蕭統、沈約等比較重要的文人; 4. 唐代:這一部分以「詩」為介紹的重點,並先對中國詩及其聲律做介紹,然後才談及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司空圖等著名詩人,並在其中譯有不少他們的詩,至於散文部分,則以韓、柳等人的古文運動為主要介紹的部分; 5. 宋代:這一部分以重要文人如歐陽修、三蘇、王安石、黃庭堅的詩文介紹為主,也談及翟氏所認為宋詩不如唐詩的原因,甚至還專章介紹當時的學術發展,但是他在這裡就是不談宋代的詞; 6. 元代:翟氏在這裡詳細介紹了中國戲曲的源流與發展,並以為當時中國沒有悲劇的觀念,在小說的介紹中,翟氏開始對中國小說進行分類,並將四大小說中的三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納入這一部分介紹; 7. 明朝:介紹當時各種文學以及方孝孺、宗臣等文人,其中也將《永樂大典》、《本草綱目》納入介紹範圍; 8. 清朝:重點為介紹《聊齋》與《紅樓夢》,也論及康熙、乾隆對文史方面的貢獻,其中對《紅樓夢》的介紹幾乎全是翻譯。 翟氏在此書中相當重視各種可能對文學造成影響的因素,所以在各章節中或多或少地會談到當時的學術研究。除此之外,翟氏除了對文人文學的介紹之外,也對民間文學有所注意,這一點在後半的幾個章節中屢次談及戲曲、小說中可以獲得證明。 然而翟氏這本文學史也有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就是與中國既有的文學觀念不同,比如說將《永樂大典》與《本草綱目》等類書或是屬於科技方面的著作當成文學作品介紹,這就與中國對文學作品的定義大相逕庭,另外,據說此書對清朝人物藍鼎元的介紹篇幅比杜甫還要多出好幾倍,這種擇取與介紹的標準也頗受人垢病,之後鄭振鐸便曾針對這些缺點對翟氏嚴加批評。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本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在出版後,的確是英語系國家的學者在研究中國文學的重要參考書,據說這本書一直到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仍然據有權威的地位,台灣的文星書店也曾經在民國五十二年時翻印了這本書。 至於這本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是不是全世界第一本《中國文學史》呢?根據筆者手中的資料,全世界第一本《中國文學史》應該是俄國學者瓦里西耶夫於1880年作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但是它的流通並不廣,以至於翟氏在1901年出版他的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時,還以為他的著作是全世界第一本《中國文學史》,所以,與其說翟氏的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是全世界第一本《中國文學史》,倒不如說是最為世人所知的第一本《中國文學史》。 漫談漢學8-關於翟理斯的佚聞 英國在1916年設立東方語言學校之後,英國的漢學教育才由個別的講座發展到有整體的教育系統,所以1916年東方語言學校的設立,可說是英國漢學界的一件大事。然而當時身為劍橋漢學教授的翟理斯當初卻對東方語言學校關於漢學方面的籌備大潑冷水,至於理由是什麼,他自己沒說。之後在有關漢學的公開場合上,翟氏也常常發些令人意外的牢騷。 其實翟氏之所以如此,與當時劍橋對漢學教授的處置有關:劍橋之所以設立漢學講座,是威妥瑪以捐贈藏書做為交換條件才有的舉動,而威氏即為劍橋的第一任漢學講座教授,一開始這個職位不但不能參與校務行政的相關會議(換句話說,就是「編制外」),而且還是無給薪,後來校方才在相關人士的捐贈下,才給予漢學教授微薄的薪資。據筆者所知,當時劍橋漢學教授一年的薪資還不如一個通過官方考試,在國外學習中文的翻譯生,到翟氏任漢學教授時仍是如此。在福利及地位如此不堪的情況下,翟氏的牢騷似乎就找得到原因了。 在《陳寅恪最後的二十年》一書中,作者陸鍵東似乎對劍橋的漢學教授一職甚為重視,對陳氏被聘為此職甚感榮耀,就筆者所知,似乎也有其他學者將此事視之為對陳氏學術成就的肯定,然而以局內人來看這件事,陳氏被聘為這一「清職」,其實並不值得如此「雀躍」。 漫談漢學9-道士漢學家:施舟人 法國對中國道教的研究,起於Emile Durkheim的Les formes e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宗教生活的基本型態),此後歷經E. Chavannes(沙畹)、Max Kaltenmark等人的研究,道教研究在法國漢學界中儼然成為顯學之一,這次就來談法國漢學界中著名的道教研究者:施舟人。 施舟人(Kristofer M. Schipper,1934- ),出生於荷蘭,1953年去法國念書,在Max Kaltenmark門下研究中國道教,在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在1962年前往臺灣中研院民族所進修,其間偶然見到民間的宗教活動,便以自身的專業,深入研究其中的意涵,因緣際會,於臺南拜入正一派門下,法名「鼎清」,在此中研習禮儀文獻達七年之久。而施氏在之後對道教儀式所進行的研究,有不少即根據這一段時間的親身經歷。 在1970年返法之後,施舟人即被授與博士學位,二年後被聘為法國高等研究院教授,極力推動歐洲漢學界中的道教研究,與兩岸三地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此後又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聘為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氏著述極豐,較著名的有Le Houang-t’ing King, Le fen-teng: ritual taoiste, Le corps taoiste等書。 施氏研究道教,以為道教雖然有濃厚的民間信仰的氣習,但在思想上,仍與老莊等道家思想有所承接,除此之外,與外地傳入的佛教也有相互間的影響,籠統混雜,形成了中國民間天人觀的基調,對中國的政治與民間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另外有一段佚聞:據說收施舟人為徒的正一派道士很喜歡這個外籍徒弟,曾經說要將自己所收藏的道教文獻贈與施氏,而在這位道長過世時,施舟人也曾親自赴臺奔喪。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