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文章】任先大:20世紀海外嚴羽研究述評  (三)
2008/10/27 12:20:00瀏覽578|回應0|推薦0

在西方研究嚴羽及其《滄浪詩話》的學者隊伍中,華裔學者佔有相當的比重,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張彭春以後,這道風景線中的「亮點」人物有劉若愚(1926-1986)、葉嘉瑩(1924- )及葉維廉(1937- )等人。葉維廉在《嚴羽與宋人詩論》一文中認為,嚴羽以禪喻詩只是一個類比(analogy),而非甲等於乙的方程式。詩與禪有「相疊部分」(妙悟),也有不同之處。其分野在於「禪純然是內在心靈的經驗,可與文字絕緣;但詩則需有客觀的(即語言)存在於文」[6]。嚴羽的詩禪說非獨創,據船津富彥的《滄浪詩話源流考》等論文,可知在嚴羽以前便已有詩人學者們應用。嚴羽的「妙悟」是直覺,偏於「知性的消解」,「帶有心學的色彩」,不同於江西詩派所主張經由知性的用心而進入。葉嘉瑩的嚴羽研究見《〈人間詞話〉境界說與中國傳統詩說之關係》等論文,此文寫成於1975年冬,文中認為嚴羽說詩之主旨在於以禪喻詩,其目的實在是想要標舉出詩歌中一種重要的質素即「妙悟」。 「興趣」說是瞭解滄浪禪悟之說的一個重要關鍵所在。所謂「興趣」,「並不是泛指一般所謂好玩有趣的『趣味』之意,而是指由於(外物引發詩人)內心之興發感動所產生的一種情趣。」[7]此外,還對嚴羽興趣說與王漁洋之神韻說及王國維之境界說的異同作了深入探討,還將興趣說與西方文論的靈感說作了簡單比較。劉若愚的嚴羽研究見《中國文學理論》(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一書,這是第一部廣泛涉獵中國古典文論的英語專著,1975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著作從西方文論的體系出發,以西方的形上理論、決定論、表現論、技巧論、審美論和實用論為框架,對中國文論作了全面的對比分析。所謂文學的形上理論,是指以文學為宇宙原理(即「道」)之顯示這種概念為基礎的理論。劉若愚說:「在我看來,嚴羽(約1180-1235)關於詩之本質的理論主要是形而上的,雖然也含有表現理論的要素,而他關於如何寫詩與如何評詩的理論則是擬古的。有些受他影響的後期批評家,將他的擬古主義推行得更遠,而另外一些則發展了他的批評思想中的形上傾向。」[8]從形上的文學觀出發,劉若愚對 「妙悟」、「興趣」等概念進行了闡釋。 「妙悟」(miraculous awakening)即「直覺的領悟」;「興趣」可譯為「inspired」或者「inspired feeling」,是指由詩人之觀照自然所引起的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或情緒。他還將形上理論與法國象徵主義詩論特別是馬拉美的詩論進行了跨文化比較。劉氏的研究,擴大了嚴羽及其《滄浪詩話》在西方學術界的影響,為我們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其不足之處在於削中就西,而非互照互省。借用羅根澤先生的話說,就是以西方的文學理論為裁判官,以中國的文學理論為階下囚,這樣的揉合「勢必流於附會,只足以混亂學術,不足以清理學術。」[9]

英語世界的嚴羽研究除上述華裔學者外,還有來自美國本土的宇文所安等人。宇文所安又名斯蒂芬.歐文,1946年出生,1972年獲耶魯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 70年代末開始一直在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從事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其嚴羽研究見所著《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Chinese Literary Theory: 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Criticism)一書,1992年由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會出版。作者運用通過文本來講述文學思想而非劉若愚式的從文本中抽取觀念的研究方法,以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為底本,選取《詩辨》和《詩法》兩部分,採用全書統一的形式來解說:先全書總論,後一段原文,一段譯文,然後對該段文字進行詳細闡釋並對所涉及到的問題進行評論。宇文的闡釋和評論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詩禪說。他頗有創見地將以禪喻詩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層是過程類比,即禪宗修煉與詩歌學習都指向同一個目標,即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達到一種直覺的、先於反思的理解。第二層是狀態類比,這一層類比在過程類比的基礎上發生在禪悟狀態與詩「悟」狀態之間。第三個層面指嚴羽將斷定詩悟與禪悟狀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兩者合二為一。二是《滄浪詩話》對後世詩學著作特別是「極其老練的王士禎的批評觀」產生的巨大影響。三是跨文化研究。作者不僅將嚴羽詩論置於中國傳統文論和文化語境中進行闡釋,而且將嚴羽詩論自覺地置於西方文論的語境中,從西方文論的視點和角度出發,對嚴羽詩論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如將嚴羽《滄浪詩話》與古羅馬美學家朗吉弩斯的《論崇高》進行比較,認為兩者有「相似的懷舊和憂鬱」:這兩部作品都為文學的墮落而憂心忡忡,都嚮往過去詩歌那種難以言喻的魔力,都試圖提供一些重振詩歌的技巧,都屬於技法詩學範疇(即創作手冊)。四是概念闡釋。「興趣」譯為「stirring and excitement」,「從讀者的角度談文本的特質就是『興趣』:它是一種感染力,它啟動了文本,同時抓住了讀者。」[10]對「興趣」內涵的揭示,葉嘉瑩和劉若愚偏向於作家的角度,宇文則從讀者的角度出發加以讀解。「妙悟」或者「悟」譯為「enlightenment」,意思是「既指暗藏在蒙昧世界並隨時可能爆發的事件,也指一種與蒙昧世界無關的存在狀態」。[10]P442

綜上所述,可知20世紀海外的嚴羽研究在整體上有「三重」:一是注重研究嚴羽詩論所受前代文論的影響及其對後代詩論的影響。二是將嚴羽詩論當作「他者」,注重多角度多方位與之進行對話,特別是從跨文化比較的角度進行對話。三是注重吸納20世紀中國「嚴學」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參見趙毅衡. 遠遊的詩神[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23.

[2] 曹東.嚴羽研究[M]. 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2:167.

[3] 卜松山. 與中國作跨文化對話(增訂本)[M]. 劉慧儒、張國剛等譯. 北京:中華書局,2003:173.

[4] 青木正兒. 清代文學評論史[M]. 楊鐵嬰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54.

[5] 王麗娜. 嚴羽《滄浪詩話》的外文譯著簡介[J]. 載《文藝理論研究》,1986.2:75.

[6] 葉維廉. 中國詩學[M]. 北京:三聯書店,1992:113.

[7] 葉嘉瑩.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84.

[8] 劉若愚. 中國文學理論[M]. 杜國清譯.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60.

[9] 羅根澤. 中國文學批評史(一)[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2.

[10] 宇文所安. 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M]. 王柏華等譯.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440.

 

轉貼來源:國學網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233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