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17 10:18:56瀏覽1053|回應0|推薦0 | |
三 80年代後期,牛津大學對現代中國的研究悄然興起,聖安東尼學院(St. Antony’s College)成立了現代中國研究所,開展對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經濟的研究。該所雖未列入牛津大學的正式編制,但因努力爭取到各項課題基金,展示了較好的學術發展前景。同時,他們與中國有關部、委建立良好的交流和合作關係,為中國現代經濟管理人才提供培訓和進修的機會,成績顯著。這標誌著牛津大學的中國學術研究,從研究傳統中國的漢學擴展到現代中國。 以邵逸夫宣佈有意捐資建立牛津大學中國學研究所為契機,牛津大學的中國學術研究力量醞釀著重新整合。1994年,牛津大學決定把東方研究所的中國部分與聖安東尼學院的現代中國研究所組合為中國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撥出牛津大學出版社在沃爾頓街(Waltan Street)的一座小樓,為該所辦公、教學、科研場所。東方研究所屬的漢學科,劃歸中國學研究所,實際上就是從東方學學科中獨立出來,升格為系了。在原來的漢學講座教師編制中,先配置中國政治和中國經濟兩個講師職位,已向世界各地招聘。同年9月,搬遷完畢,牛津大學中國學研究所開始正式運作。 中國學研究所所長由牛津大學第八任漢學講座教授杜德橋(Glen Dudbridge)擔任。杜德橋教授是英國學術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牛津大學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院士。他於1959年就學劍橋大學馬德林學院(Magdalene College),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65年到牛津大學漢學科任教二十年,1985—1989年出任劍橋大學漢學講座教授,1989年起任牛津大學漢學講座教授。 杜德橋主攻中國古典文學、宗教和神話,同時對傳統中國社會史也有濃厚的興趣。他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目的不在於闡釋(Interpretation),而在於探究中國社會為什麼有這樣的文學,力圖把古典文學、神話和民俗、宗教、歷史、文物結合起來考察,從文學看社會,從社會看文學。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也是他的第一本書,1970年出版的《西遊記:十六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研究》(The Hsi-yu chi:A study of antecedents to the sixteenth-century Chinese novel),通過對《西遊記》早期版本的考證,追溯西遊故事的原型和從口頭文學到戲劇到小說的演變過程,考察本土文學的發展。他對孫悟空來源於印度神猴Rāmāyana的說法表示質疑,認為就算孫悟空確是從印度神猴故事演變來的,還是不足說明它和玄奘取經有什麼必要的關聯。為了解開孫悟空之謎,他試圖從中國古代的民俗和考古文物資料中去尋找猴子的社會文化內涵。1978年出版的《妙善的傳說》(The Legend of Miao-shan),是探討觀音菩薩女性化、中國化過程的作品。通過對妙善傳說的背景、早期歷史和以後的演變的考察,指出這一傳說和《妙法蓮華經》有直接關係,但又是適應宋代社會需要的再創造。 1983年,杜德橋根據牛津大學教學實踐需要,整理出版了《李娃傳》(The tale of Li Wa: Study and critical edition of a Chinese story from the ninth century)。這是唐代傳奇《李娃傳》的第一本重要、全面的英譯本。他運用西方學者研究莎士比亞劇作的方法,把各種版本並列,對每一行、每個詞的典故、出處,進行考證和注解,以大量歷史的和文學的資料,拓寬了閱讀和研究的途徑,刻劃其主題特徵和系統類型,並對故事形成的時間、環境提出新的看法,又寫了一篇近百頁的導論,特別注意到唐代宗教經典與文學的呼應與和諧,在民間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意義。 1995年,杜德橋出版新著《唐代的宗教經歷和凡俗社會》(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lay society in T’ang China: A reading of Tai Fu’s ‘Kuang-i chi’),從文字的角度研究8世紀唐朝社會變化的動因。他運用戴孚的《廣異記》,並從《太平廣記》中的唐代志怪故事集中鉤稽有關的資料,重建繁雜的宗教階層成員的生活圖面,作為研究8世紀中國凡俗社會個人生活的一個途徑。他認為唐代宗教階層成員的生活是在與凡俗社會長期的感受經歷中形成的,是凡俗社會的某種折射,因此可以從他們的宗教經歷,考察凡俗社會結構和轉型的特徵。 由此可見,杜德橋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實際上也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文化史的研究。在方法上,既是考據詳盡的實證性研究,又是「科際整合」,有一定的理論高度。 從現有教師的陣容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看,牛津大學漢學系(俗稱中文系)正朝著從傳統的漢學向中國學轉變。原有的主要教席,在中國語言文學方面,近現代已占重要的比重,華裔學者劉陶陶博士,專攻古、近代詩歌及20世紀中國文學,語音教員乾曉允負責現代漢語的教學。在中國歷史方面,晁時傑(Robert L. Chard)博士,專攻中國古代史(特別是秦漢史)和宗教;科大衛(David W. Faure)博士,專攻中國近代史,特別是晚清和民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史。蘿拉.紐貝(Laura Newby)博士專攻國際關係與中亞中國。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