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21 12:50:57瀏覽390|回應0|推薦1 | |
三、兩種哲學之間的差別與相似 顯然,差別總是比相似更容易得到認識。有時,我們只需要通過表面的觀察或簡單的分析就可以找出差別,但相似性卻必須通過對差別的比較和深入分析才可能得到。我認為,對相似性的認識要比對差別的認識困難得多。 1.首先是差別 雖然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兩種哲學之間的差別,但我們還是要首先列出這些差別,由此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似。我在前面已經指出,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根據西方哲學建立起來的,但它仍然具有中國的文化傳統與西方對哲學思想的表達方式之間的矛盾。一般地說,我們發現它們在三個方面有所不同:在出發點上,在方法上以及在哲學的目的上。 在出發點上,西方哲學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或個人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這樣,個人就可以成為哲學研究身心關係等問題的中心。雖然亞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學導致了中世紀的神學,使得每個人都應當把向上帝奉獻自己作為自己獲得生命意義的方式,但每個個體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而在中國哲學中,個體之間並非是平等的,因為他們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為聖人,這樣他們就有了在社會中的不同地位。中國哲學家在分析人性等問題時,更多地是關注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在中國哲學中,每個人都是社會的動物,沒有個人的特性。根據馮友蘭的觀點,在積極的意義上,聖人就是我們每個人在精神上要追求的道德理想。 從這個觀點出發,中國哲學家更關心的是沉思和踐行,而不是像西方哲學那樣的學習知識和訓練邏輯。有趣的是,通常會把沉思和踐行看作宗教上的活動而不是哲學的活動,但中國哲學思想卻是很少或沒有宗教意義的。正如馮友蘭指出的,中國人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學的。當他們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們首先要讀的書就是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這些都是哲學經典。這就是說,中國哲學家很少關注方法論,更多地是實現把我們的知識用於現實活動,這才會直接帶來幸福。所以,中國哲學家對他們的觀點和理論主張缺少嚴格的邏輯分析和論證,邏輯和認識論在中國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最後,東西方哲學在哲學研究目的上的差別也是非常明顯的。早在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看到,對世界的驚奇是西方哲學的開端。因此,西方哲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探究關於世界的真理以及世界與人類的關係。這樣,西方哲學家們就總是關心我們具有的東西,比如知識、理性能力和邏輯。但對中國哲學家來說,哲學的主要任務是要告訴人們如何成為一個道德意義上的人。所以,馮友蘭說,「總之,中國哲學往往強調的是人是什麼(比如他的道德屬性),而不是他有什麼(比如他的思想能力和物質能力)。如果一個人是一個聖人,即使他完全缺乏知識,他也仍然是聖人;如果他是一個邪惡的人,即使他擁有無數的知識,他也還是邪惡的。……中國思想家強調『是什麼』,而不是『有什麼』,這就不是在強調純粹的知識。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只有科學的開端,但缺乏得到恰當發展的科學系統。」(Feng Yu-Lan, 1952:第2-3頁)這就意味著,中國哲學研究的目的是要成為一個聖人或好人,而不是獲取關於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的知識。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