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禪七日第11集--【止觀六妙門安那般那祥講與定境】
2013/07/08 18:33:23瀏覽767|回應0|推薦1

第二部分,生不生建立,謂八種因緣故。其生,或生或復不生。我們這個思想,心理作用生的出來,起了作用。他把它分類在這個範圍以內,八個因素、八個因緣。使我們這個心,或者起了作用,或者不起作用。生,不生。哪八個?謂根破壞故。什麼是”根破壞”?譬如我們有腦科的專家在這裡,譬如我們的腦神經壞了,或者壞了一部分。所以現在這個病,這個人就變成植物人了。身體還活著,腦子沒有用了,變成植物一樣。根破壞了,當然是無心,變成植物人。同普通的一塊…你同普通,比普通的動物還不如,是植物了。你說他是植物人啊!可是他還活到著。謂根破壞。第一點,八個因緣。第二點是,「境不現前故」。那個境界沒有啊!譬如說我們大家學佛,要打坐。坐了半天,你說,你悟道了。道是什麼東西啊?人家問我,有沒有道?我說有啊!我上有食道,下有尿道,我當然有道。其它呢,我說沒有道,我不知道。你境不現前,你沒有這個境界嘛!三摩地沒有。譬如說,我們講古代的詞嘛!歐陽修的,「去年元夜時」,他說去年元宵節的時候。「花市燈如晝」,那個花市裡頭那個燈光像白天一樣亮。「月上柳梢頭」,月亮,十五嘛!這個月亮剛剛到柳樹上面。「人約黃昏後」,這真是不得了,這個是境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幹什麼?不知道。這首詞分兩段,上半闕。下半闕呢?「今年元夜時」,今年又到了元宵節了。「花市燈依舊」,大概大家提燈。「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這是歐陽修的名詞。像這一種詩,這一種詞,有它的境界。這個境界現前了,就有心了。「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花是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我們當年讀書,讀進去交給腦筋,你看到,我腦筋還好,根不壞故。因此有心,境現前故。一想到這個地方,在書本上的字句就出來了。你們讀書,讀了以後,趕快做筆記。然後書讀完了,交給書就好了,腦子裡頭空白的,顛倒故。這樣你就佛學學懂了。他現在告訴你,「八個因緣」。「根破壞故」。腦神經壞了。或者,「境界不現前」。我講到境界的時候,所以提到這首詞。還有第三個呢?「闕作意故」,沒有真正意識去用心,第四個呢,「未得故」,達不到那個目的。第五個,「相違故」,有時候這個環境,這個現實,跟你的意識違背的,你討厭它,拒絕它。「已斷故」,心裡想,我不理了,切斷了。「已滅故」,或者死掉了,過去了。或者,「已生故」,另外起個作用。像這八個因緣範圍,心不得生,所以沒有產生心理狀況的作用。「由此相違,諸因緣故,心乃得生」,同上面八個部分所講的,相反的這個因緣來了,你的心理作用就起來了。此中,在這個裡面,「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在八個原因裡頭,或者同時起了作用的,這個叫做有心地,凡夫境界。若遇不生呢?八個因緣不具備,心因緣故。這個心裡頭不理這一回事了。這個,心則不生,就叫做無心地,是這個道理。所以在這個裡頭,你說有些人,你們也學佛,或者也出家,或者不出家,一講起來,不曉得多清高啊!我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一切都沒有留戀,我都看得空空的。那你到我們,我請你到這個…香港、美國、北京呀去玩玩,好不好?世間沒有意思,沒有意思…你以為他真空了,灰心。他不敢,可以跳出紅塵,不敢入紅塵,不能做菩薩。菩薩的話,可以跳得出來,下地獄,我要救眾生。地獄怕什麼?髒歸髒,亂歸亂,髒亂一樣很好。難啊!所以要認清楚這個道理。等於經常有些讀書的同學告訴我,老師我做…我說:你好呀,你來跟我做。老師這個不談,這個不談。我說這是幹什麼?你們…我就是討厭你們。老師啊,我不要名,不要利。我就瞪眼睛了。我說我一輩子就想要名要利,就是要不到,名利不來找我,我沒有辦法。你們動不動不要名,不要利。名利對你們有什麼關係?名利是完成一個事業的工具。你沒有這個工具,你做得到嗎?你不要被名利所困住,那才不要名,也不要利。你們這些讀書人啊,就犯了一個毛病,我的句子經常罵人的。既要清高又怕窮。 又想清高,要清高,就不要怕窮。怕窮,格老子就不清高。既要清高又怕窮,有什麼用?這個道理。怎麼叫分位建立呢?有心地、無心地很重要。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非常重要,諸位,記住啊!他說除了六種以外,你應該要了解其它的都叫做有心地。有六種現象叫做無心。何等為六呢?哪六種啊?什麼叫無心?一個人真正睡著了,謂,無心睡眠位。真正睡著了,叫無心,凡夫的無心。這個裡頭,我們現代也要加以研究。你說一個人,假使一夜睡六個鐘頭,或者七個鐘頭、八個鐘頭,真正睡著了,有多少時間?這是個科學問題了,也是醫學問題。一個人如果夜裡,或者需要睡眠,睡六個鐘頭或者八個鐘頭,你說他真正在睡眠的時候多少?在科學上做一個統計了,這同我們那個大醫生,研究腦的,研究心的,有大關係了。譬如我們假使睡五、六個鐘頭,七、八個鐘頭,大部份那個腦神經還沒有完全休息,或者是交換著休息。所以每一個人夜裡睡覺,沒有一個不做夢的,個個作夢。沒有一個不做夢,天天做夢,個個做夢。就是你一醒了以後,忘記了夢境。所以認為自己沒有做夢,實際上你的腦子,都沒有完全休息,交換,這一部分影像都有。我們腦科醫師在那裡哦!並不是醫師比佛法一樣高,是告訴他要注意這個研究的道理哦!佛法,你真正睡眠,完全睡著了,譬如你睡六個鐘頭、七個鐘頭,不到半個鐘頭。所有每一個夢,最長的夢,夢了幾十年的事,夢了幾十年,這種夢,夢到自己怎麼投胎?怎麼死?幾十年的故事夢。所有的夢不會超出五秒鐘。所以夢裡的時間,睡裡的時間,你看我們睡六個鐘頭,睡了以後,一下醒來,啊!六個鐘頭。你白天呢?三個鐘頭,等人的話,你覺得等了一萬年。這個時間同心理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時間。所以我們地球上,月亮上一天一夜,這個月球上,佛早就說過,現在到了月球太空,科學到了那裡證明了,月亮上的一晝夜,就是我們地球上一個月。半個月是白天,半個月是黑夜。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前,他怎麼知道?現在科學到那裡知道了,他說:太陽的一晝夜,太陽這個上面一天一夜,就是我們人世間一年。所以時間都是相對的,超過太陽系統。色界天的一晝夜,我們是一千年了。時間是相對的。生命也是跟時間睡眠通…這是科學。所以我們睡眠的時候,真正的睡眠,這個叫無心位,凡夫的。第二是悶絕位,昏過去了。或者這個…腦震盪,昏過去了。或者是發高燒,昏過去了。或者是在醫院裡上了麻醉藥,真正麻醉過去了。那個是悶絕位,那個叫無心,凡夫境界。其實麻醉的醫師,上的好的麻醉藥,不一定完全給你昏過去。不過是,把你引導進入做夢的境界裡。夢是個什麼道理?我們等一下再研究。那個叫悶絕位,這個時候當然無心。兩種了。他說有六種。還有呢?無想定。你真得了無想定的境界,思想完全關閉停止了,無心。還有無想生。無想天,天人的境界,那比我們高了,無想。還有大阿羅漢。你們修道得到了羅漢果位,證得了滅盡定的果,滅盡位。還有及無餘依涅槃界位,阿羅漢得了滅盡定。對不起,四大阿羅漢,在佛說的,還是外道,心外求法,本身還沒有明心見性。你到了聲聞地的無餘依涅槃,還沒有成佛哦!還是半外道。這六個都是無心位。「如是六位,名無心地。」你看看,真達到無心談何容易。所以說,禪宗一位祖師,蒼雪大師有一首詩很好,「南台靜坐一爐香」,南台靜坐,不是南台灣。這個南台是南獄衡山,在湖南那個地方。他住在那裡,廟子。「竟日凝然萬慮忘」,竟日,一天到晚。凝,就是定的境界。凝然,腦子要靈光。萬慮忘,什麼思想都忘掉了,空掉了。「不是息心除妄想」,不是息心除掉妄想。息心除妄想,修的無想定。「只緣無事可思量」,只因為,什麼都知道。空的境界,什麼都不想。不是故意造一個無想定的境界。你看文學境界的禪,禪的文學境界,你拿這一首詩,同有心,無心地對照研究一下,你就懂了。「南台靜坐一爐香,竟日凝然萬慮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此心如明鏡一樣,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個境界,現在我們吃了點心以後,給你點了一個心,點了兩種心。 剛才一樣,一個包子,一杯什麼奶茶。一個有心地,一個無心地。先要認清楚了。你說我打起坐來,什麼叫入定?你看有些人認為這樣(點頭身晃)入定了,這是睡眠定,昏沉,什麼定。還有些人真的入定是,這裡口水滑下來,甘露水,昏沉定,都是睡眠位。真正”定”,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氣脈一定通了的。現在有同學問問題提出來,關於出入息的問題。不要認為安那般那,這個呼吸用這個修法,一出一入,很簡單,實在太難瞭解了。所以我今天碰到一位老同學,老菩薩。平常認為自己很有心得的,我這次我說,真的出入息,你搞清楚了嗎?在他心裡想,老師問到他,沒有辦法。在他心裡想,這個老頭子,我當然很清楚。不過呢,在我看來,你這個小孩子,當然不清楚。所以兩個不同的”當然”。關於出入息,昨天講到的。這位同學提的問題,不能說他不對,真難懂啊!你們困在六妙門的方法裡頭。我再提一道,六個步驟,六妙門,數息、隨息、止息,上面三個,後面三個還不管,暫時不動。觀,止與觀本來是中心。還、淨。我們就來講止觀吧!剛才把『瑜伽師地論』擺一下,因為這個同學提到這裡,觸動我現在告訴你們。一切佛法的修持,由凡夫到成佛之路,修持的路線只有一條,等於『楞嚴經』佛說的,佛告訴阿難兩句話,「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只有一條路。十方就是東南西北,加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個角,上下之方位。婆伽梵,是佛的別名。十方三是一切佛,只有一條路成佛。『楞嚴經』佛說的話。現在我們可以告訴大家,所有的佛法用功的方法,歸納起來,只有一條路,止觀。怎麼”止”?怎麼起”觀”?止是修定的功夫,觀是修慧的功夫。定跟慧雙修,最後才能夠達到真正圓滿的境界。止,梵文叫做”奢摩他”。唐代翻音,你看解釋”奢摩他”。你不要聽那個翻譯的那個音韻騙了。就是”三摩地”。我們現在看來”奢摩”,這兩個字讀”奢摩”啊!那個是”三摩”。那個唐代一百多年前那個音韻,我們世界上人的言語,三十年口音就變了,都變了。那個時候,早一點是”三摩”,後來又加上閩南話,又加上北方話了,奢摩,三摩,差不多都”亂摩”,就這麼一回事。叫”三摩地”。觀,梵文叫”毗婆舍那”,就是”觀”。只有止觀兩路。所以修”六妙門”教你要止。我們為什麼要”止”呢?這個心,這個思想,這個生理啊,心理、生理像一條流水。「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的詩。「奔流到海不復回。」,像長江大河一樣,我們身心永遠在滾動。譬如我們生理上,心臟的血在流動,我們一天周流全身那個血流動著。血液的流動那個行程,十萬八千里,把它連起來。我們的呼吸往來多少?我們心理思想狀態,所以不能得定。所謂得定要身心兩個靜止下來才能定。所以要把這個流動的,怎麼止住?你看那個水流,把它止,要清淨下來,寧定了,那個才叫止。寧定了以後,這個水把它停留不動了,寧靜了,然後這個水慢慢寧靜,裡頭的塵渣子,灰塵都下去了。下去了,我們一眼這個水,碧清的,清到極點,一眼就看到底,這個才是”止”的境界。一眼看到底了以後,所以水寧靜到這個程度,一點灰塵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叫”觀”的境界。所謂止,到極點,所謂「止水澄波」,形容像一杯,一潭清水,慢慢寧靜了。泥巴下去了,塵渣子下去,碧綠天清。 下面像我們老朋友講,在河邊喜歡釣魚的。這個溪水清的,游魚可數啊!那一條小魚過來,都清清楚楚。這個就是觀,止與觀。心境要養成這個樣子,那還得了啊!那就不得了。不得了了以後怎麼樣?就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不得了以後,怎麼?管它得啊了啊,了啊得的,隨便了。等於我常說的,我們這個清朝的這位大師,大文人紀曉嵐。那個乾隆的大秘書,乾隆的學問好得很。他又很愛風趣,愛說笑話。他的學生都是狀元,進士了。有兩個老學生寫文章給他看,進士拿去請紀老師看一看文章好不好?紀曉嵐看完文章以後,在學生卷子後面批了…放狗屁。這個進士拿到紀老師一批這篇文章,放狗屁,這一棒打得頭大了。不好意思去問紀曉嵐,就找另外一個同學。你去問問,我的文章,大家都講不錯啊!他還批三個字,放狗屁。另外一個同學就跑來問紀曉嵐了,老師啊!某某人文章您看了?看了,我給他批了。老師啊,您給他批的放狗屁。對啊!什麼意思啊?很好啊!放狗屁,很好。當然第一等。他說這怎麼搞的?第二等是,狗放屁了。第三等是,放屁狗,那就糟了。所以我們,你能了解了這個道理,就在你懂這個理路,進去止觀。我們為了”止”,止水澄波這個境界,心境,是利用什麼最好的方法?利用出入這個氣。我們生命從媽媽肚子下來以後,臍帶一斷,就靠鼻子呼吸。鼻子呼吸補充生命的功能,並不是說我鼻子把空氣抽進來,我才活著。沒有空氣就死了,不是哦!這個生物界的空氣,鼻子進來,又呼出去。其實我們十萬八千個每一個毛孔,也是這樣在呼吸。你不覺得我們只是在這兩個煙囪裡頭,覺得吸呀,呼呀…進來出去,你才錯了。這個進來的是碳氣,氧氣的交換。換氣是引發了我們自己生命功能,身體內部的那個元氣,道家叫先天一炁,真元之氣。有道理。息,是那個不靠這個呼吸關係的那個真元一息,這個是科學的。怎麼叫做科學啊?你們有沒有觀察一個人的睡覺?你去仔細去觀察,仔細用儀器去聽。尤其是嬰兒,你看嬰兒睡覺,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嬰兒,很寧靜。這個氣進來,是我們普通修道講,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這裡輕輕動一下。這個鼻子不像我們大了,沒有用,靠鼻子兩個煙囪。他一個進來,整個的身體動一下,很規律的。但是你看那個嬰兒,或者我們大人一樣,這樣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個時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個裡頭起作用。停一下,又動了。我們假使看自己,當然你們沒有辦法看自己。一個人睡覺,你站在旁邊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剎那之間,他也不呼,不吸了。過不了多久,又來了。在他那個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個境界,那個叫息。這個息認到了。所以我們的出氣叫做”安那”,進來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間那個息,那麼沒有辦法,古代的人,祖師們帶領我們這些笨腦筋,進入那個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這個氣,數息。每進一次,出一次,心裡頭記住一下,一次了。進來又出去,兩次了。能夠知道一次、兩次,那是心的作用哦!當然也是腦的作用了。呼吸一進一出,是生理的作用,與空氣間的相應。這個一進一出,這個叫”數”。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個豆腐腦筋。豆腐腦筋好聽,有豆腐腦筋已經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腦筋那麼死嘛!要活一點嘛!數了。第二步是隨息,跟到息。換句話說,你覺得心寧靜了,你數它個屁。你就看住這個息就對了嘛!一呼一吸,隨了嘛!隨了以後,你就不管了,你更聰明一點。一上來就,一止,就定住這裡,來也好,「入息不住陰界,出息不隨萬緣。」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後,你觀什麼?就觀心理的狀態。剛才上「瑜伽師地論」,就告訴你心理的狀態的觀察清楚了嘛!觀到最後,身心都回轉了,還到淨土境界。既無煩惱,也無悲喜,清清淨淨。這不是六妙門完了嘛?聽懂了恭喜,你們明天就證得涅槃,成佛了。有心地到無心地,我們研究了。現在我們要找一下了,還是「瑜伽師地論」。三摩呬多地,這是怎麼樣是得定的境界?現在告訴我們,剛才講到”安那般那”修止觀就得定嘛!怎麼得定?那麼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怎麼講法?本地分中。注意這個邏輯啊!首先還是告訴你,現在還講本地,心性的本來面目,那個原根根的地方。三摩呬多地,三摩地的在靜修的境界。第六部分的, 第六個單位的,第一個部分的叫第六之一。你看,真正的學佛的,像玄奘法師的翻譯,那個頭腦之邏輯啊,邏輯得不得了,分類。這是精神文明的科學,分類之清楚,使你…他文字怎麼翻的呢?「已說有尋有伺等三」,交代了。上面已經講過了,心理狀態在尋找,在尋求,在伺,在等待。這個呢?有尋有伺,我們又…這個想起當年幾十年前那個講文學家的王國維,研究了佛,懂了一點佛學以後,提出了文學裡頭的境界兩個字。因為那個時候啊,人一接觸到佛學,每一個都很高明了。像魯迅啊,這一般人,都是研究佛學。魯迅還出錢自己印佛經,很多哦!凡是革命前輩都接觸過佛學的。因為你們不曉得去研究,不懂。講到王國維所提的境界,就是有尋有伺這個境界。他就提了辛稼軒的一首詞。全詞不講了,全詞很長。他說那個就是境界的道理。「夢裡尋他千百度,驀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過去的詩、詞,是要唱的。要真的音樂天才唱得好,配上很好的詞譜,是美得很。不像現在卡拉OK亂蹦、亂跳、亂舞,越扭得大,扭得兇,跳得高,越發狂,越是高明。古代不同。這一首詞,辛稼軒的好詞。上面,當然還有,是講男女關係啊,還是朋友關係,搞不清的。反正什麼叫境界?你們注意哦!世界上什麼叫最美的東西?永遠想像,永遠達不到目的,永遠看不見、摸不著那個就是最美。真給你達到目的了,屬於你的,又看見、又摸著,是最討厭了。所以美就是美在這裡。他這一首詞的美就在這裡。這個人穿的是黃衣服,上面…不要管原詞,不講了。「夢裡尋他千百度」,白天也在找他,夜裡也在找他,做夢也在找他。到處找,找不到。忽然有一天晚上,那個地方夜裡差不多十一、二點鐘了,那個燈亮得很,夜靜人深或者是在鬧市中。驀回首,不是有意的。無意的,這個頭一歪,他就在那裡,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妙就妙在這裡。燈火有,亮的。亮嗎?不太亮。不太亮嗎?看得見。看得見,看不清楚。越看不清楚,越漂亮啦!看清楚了,狗屁!所以愛情,什麼…愈不懂,愈誤會,愈漂亮,愈想不到的愈美。肚子餓了一樣,愈沒有吃到的,那個味道啊,越想,口水越流。給你吃飽以後,要不要?不要了,這個討厭死了。撐得要死,有什麼好吃?就這樣啊!人生就是這樣。「驀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姍處」,就在那裡。原來冤枉呀!找了多少年找不到。有尋有伺,我們用功,天天要打坐修定,要修到淨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放光來接引。阿彌陀佛天天放光接引你,就是你看不見,一點辦法都沒有,都在有尋有伺。他說前面已經講過,有尋有伺等三部分,都告訴你們了。現在告訴你,「云何」,怎麼樣說。三摩呬多地,得三摩地境界。「嗢柁南曰」,這個嗢柁南,怎麼用這三個字?梵文的翻譯。這玄奘法師真囉嗦,你老人家就翻成那個中文就好了嘛!因為他翻譯太忠實了,他覺得中文這個字,詩曰,詩嘛。不對,詞嘛,又不是詞。那麼過去別的經典翻成頌、偈,偈頌兩個字。他呢,認為偈頌也不夠準確。所以翻譯三個原則,信,要真正的信實,規規矩矩。一句話,一個音都不能變叫信。達,要使你明白通達。還要雅,很有文學藝術的價值。可是玄奘法師翻譯的這些文章,信是絕對做到。達嘛,打八十分。雅嘛,對不起!我只給他七十五分。他不像鳩摩羅什法師翻的『大智度論』『金剛經』,每一個『心經』,你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美到極點,也是信達雅。玄奘法師的,使你看得非常吃力,就在這裡。嗢柁南,講什麼?他把它綜合起來,歸納為「總標與安立,作意相差別,攝諸經宗要。」最後「眾雜義」,四句話歸納。嗢柁南就是歸納。歸納了,他說一個總綱,總標與安立。怎麼樣叫得定的三昧的境界?作意。我們用意識造成,把生理心理造成達到這個境界,作意的相。它的現象,有各種各樣的差別不同。我這個內容下面要講彌勒菩薩,是包括了”攝諸經”一切佛說經典的每一個重點、要點,都把它歸納攏來了。同時最後包括了眾雜義,外道雜家的各種道理統統把它歸納起來告訴你們。就是這樣四句話。把所有復雜的問題歸納,先是總綱告訴你。下面就分析了。「若略說三摩呬多地」,如果我們簡單的介紹,什麼叫三昧境界呢?得定。「當知由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 他就又告訴我們,又講一道,有總綱的。有安立,怎麼樣把它分立安排在那裡?作意。怎麼樣意識形態,中間的差別?相差別,相是現象。每一個定的境界現象都告訴你。他說,已經大概略攝諸經宗要等等,都在內了。他又一條一條分析來。云何總標呢?拿現在白話講,怎麼樣說你那個總標、總綱呢?謂,就是講此中略有四種,注意哦!所謂修三摩地,修止觀定。一者靜慮,靜慮玄奘法師翻譯,過去叫做”禪”,你們要禪宗的禪。禪定就是靜慮。我已經介紹過禪定是梵文的禪,包括中國「大學」、「中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中國跟印度文化兩個合起來叫做禪定。古代翻譯,玄奘法師認為古人的翻譯”禪定”呢?好像還差了一點點。他的意思,到了印度留學二十年,再回來把佛經重翻了,他不用禪定,靜慮。靜跟慮了,還不是出在印度跟中國「大學」上,「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不是一樣?奇怪?不管了。第一,三昧包括了靜慮、禪定。第二個意義包括了解脫。解脫兩個字,佛法真高明。我們人生最難是解脫。譬如我們身體跟精神思想,兩個分不開。你沒有本事分開。譬如我們這些老兄弟們、老哥子們,思想很高,胸襟很大,解脫不了。太太、孩子,心裡放不下來。解不開,脫不了。我們幾十年的革命,用解放。你要曉得,高明的人,他把解脫這個字換了一個字叫解放。就是這樣來的啊!你們也不懂得共產黨什麼黨?他的祖師爺什麼,都是學佛來的。你現在根根才找到了,所以解脫、解放用得多高明?怎麼解開?綁著的解開,脫開了。後來給他們用成解放開了。還差一點點。真正的還是解脫,學佛就是學解脫,我們普通講話呢,把解脫兩個字變成普通用詞。這個人非常瀟灑,非常灑脫。灑脫是灑得開,脫得開。人生最難是解脫。你看我們那些老朋友們,我說我到廈門來,打個電話,老哥啊!要不要大家來玩一下?他就非來不可,因為跟我倆有感情,感情上解脫不了。他那個一解脫,你去你的廈門,我在我的北京,管你的幹嘛?那就解脫了。人生最難是解脫。你們好像出家,住了廟子,就是為了解脫。解脫得了嗎?解脫了那個圈子,又跑到這個圈子來了。人生解脫難。靜慮,是一個境界。解脫,還有第三,翻過來,等持。兩樣平等的兩個輪子走路,”等持”,平等的保持,定跟慧。如果得定呢?像流水一樣,止水停在那裡。這個死定了,沒有慧。如果有慧呢?心就散亂,智慧在散亂當中。又有定,又有慧。又有慧,又有定。所以又止有關,又觀有止,這個叫做等持。第四呢?叫做”等至”。等持和等至有差別的。等持在修持的用功夫的境界;等至是到達了那個定慧的境界。這個嚴重的來了。你們所有學佛的,管你學密宗、禪宗,什麼宗,你學你的祖宗都可以,它下面有個歸納,四種定境,四禪八定境界來了。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eetsmile111&aid=790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