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命學習淺得(十)六祖壇經中的「無」
2011/08/09 21:37:22瀏覽680|回應1|推薦9

生命學習淺得(十)六祖壇經中的「無」

    慧能大師是從《金剛經》中的「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的。然而慧能大師與眾不同,他從「所無住」看到了不變的「自性」,所以有這五個讚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慧能大師在大梵寺傳講「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先講「空無止盡、一切萬有」,那時再三提醒聽法之人:「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慧能大師提醒眾人:「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當慧能大師深入解釋「無」,用了三個角度:「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請延伸閱讀:六祖壇經心得(75)定慧一體,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相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請延伸閱讀:六祖壇經心得(76)定慧一體,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這裡要注意,慧能大師又再三提醒學人:「無念不是百物不思」,卻是念念善分別諸法相,一直保持察覺而如如不動。

        因此慧能大師說「無」,是「有而不住」,是「不取、不捨、亦不染著」。「空」是生命整體,學人必得保持察覺,確認自己在整體中的位置。不住於某一點,方能從各方向,各層次透徹的體會生命整體,所以說「無」是訣竅。 

    在整體中,個別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渺小至「無」,所以古大德云:「視自己如塵沙」,當視自己如塵沙時,就容易做到慧能大師說的「無住」: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這是「無」的妙用。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5521396

 回應文章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8/12 18:19

無  是不執著於有

不住於有  不著兩端  不落對待

所以住而無住  有而無有  無為無不為

水天(servant) 於 2011-08-15 20:54 回覆:
棒!說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