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命學習淺得(九)生命的第三法則「無」
2011/07/15 15:48:34瀏覽1165|回應1|推薦22

生命學習淺得(九)生命的第三法則「無」

    生命是整體,是一切萬有卻在不斷變遷中,也就是「空無止盡」,簡言「空」。欲理解並進入生命,就必須進入「整體」。若生命學習者,從頭到尾僅執著單一層級,某個固定角度,則會失去對生命整體的觀照。好比生命學習者妄認己是「人」,也只相信除了肉眼所見的時空,別無其他世界。此等生命學習者,在娑婆世界都已經無法觀照整體了,更何能貫穿三世,總含超越眼見的宇宙。

    「空」是元素間彼此的關係。 當生命學習者失去對整體的觀照時,就無法確認自己在整體中與有關的眾緣起之間的彼此關係,當無法掌握自己的角色位置時,就無法展現這角色應該有的舉止行為,也就達不到儒家所謂的「發而皆中節」。因此察覺自己在整體中當下的角色位置,是展現生命的關鍵。

    「無」是訣竅。 因為「空」是整體,是一切萬有、不斷變遷。因此生命學習者要從所有的層次,貫穿三世, 360 的圓觀,方能了知生命整體。生命學習者因此累世再來,在時間長河中於六道中學習,不住於一點方能進入全部。在一切萬有的空中,因為不住於一點,故稱「無」。這「無」絕不是「空無」。

    「無」是有而不住。 當我們以:「無」是有而不住,再回頭看《金剛經》,就懂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指生命整體。而在《金剛經》佛告訴須菩提:「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很明顯的,佛陀說明了一個理念,若不住於某一點,則能融入全有。是故佛在《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無所住」時,生命學習者能有圓觀,能看清在當下「緣起的全體空中」,自己是在哪一個位置,且依著這個位置該遵循的生命法則來發起該有的適當念頭。而這樣的適當「察覺」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依此察覺而有的行為定能「發而中節」且「止於至善」,稱之「諸法如義(宜)」,則事事無礙矣。

請延伸閱讀:淺讀維摩詰所說經(19)緣起性空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5429235

 回應文章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讚嘆
2011/07/17 18:21

以前都覺得金剛經很煩

一再重複

經您解釋  才知道味真濃

這空原是本有  是所有生命的關係

因能化萬有  所以也無一切

活在當下  心即萬有  也非萬有

因此無我相 無人相  無壽者相  無眾生相....

水天(servant) 於 2011-07-29 11:58 回覆:
您説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