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4 15:36:11瀏覽390|回應2|推薦11 | |
生命學習淺得(七)金剛經中的摩訶空(二) 「空」無止盡,是一切萬有。因此入「空」者,不落在次數與有所邊的限量中,所以《金剛經》中佛在告訴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後,以東南西北四方虛空不可思量來說明「空無止盡」,既是體會了「空無止盡」(生命不生不滅),因此生命學習者不落在計算自己做了多少善行(佈施等六度),累積了多少福德,只需注意在當下作該作之事。 如是行「六度」,目的在於成為覺悟者(佛),所以《金剛經》接著問:「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佛自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因為在諸相上了不可得,每一個相皆可以是如來生命的展現,若見到諸相之後的生命本質則見如來。 既然進入「空無止盡,是一切萬有」,回頭再看「法相」及「果位」之說,就會明白「法如筏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也就明白「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有差別,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法相有所不同,但皆能引人見性成覺悟者(佛),因此法法平等,故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果位」的想法亦然,皆因「空無止盡,是一切萬有」而無某一個邊際可達,無一果位之說,果位在修行路上,是個假名的修行階段,本不應執著。 因著如是見「空」,所以不執著一切,方能入一切。所以「不以三十二相見如來」,故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圓覺而如實知)」;「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 若生命學習者有所住而行於佈施,則未入「空」。如《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未入「空」者是有所住者,是樂小法者,不能聽受讀誦《金剛經》,意思是無法從金剛經的「空、無」中得到利益。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