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命學習淺得(七)金剛經中的摩訶空(二)
2011/07/04 15:36:11瀏覽371|回應2|推薦11

生命學習淺得(七)金剛經中的摩訶空(二)

    「空」無止盡,是一切萬有。因此入「空」者,不落在次數與有所邊的限量中,所以《金剛經》中佛在告訴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後,以東南西北四方虛空不可思量來說明「空無止盡」,既是體會了「空無止盡」(生命不生不滅),因此生命學習者不落在計算自己做了多少善行(佈施等六度),累積了多少福德,只需注意在當下作該作之事。   

    如是行「六度」,目的在於成為覺悟者(佛),所以《金剛經》接著問:「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佛自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因為在諸相上了不可得,每一個相皆可以是如來生命的展現,若見到諸相之後的生命本質則見如來。 

    既然進入「空無止盡,是一切萬有」,回頭再看「法相」及「果位」之說,就會明白「法如筏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也就明白「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既有差別,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法相有所不同,但皆能引人見性成覺悟者(佛),因此法法平等,故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果位」的想法亦然,皆因「空無止盡,是一切萬有」而無某一個邊際可達,無一果位之說,果位在修行路上,是個假名的修行階段,本不應執著。 

    因著如是見「空」,所以不執著一切,方能入一切。所以「不以三十二相見如來」,故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圓覺而如實知)」;「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 

    若生命學習者有所住而行於佈施,則未入「空」。如《金剛經》云:「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未入「空」者是有所住者,是樂小法者,不能聽受讀誦《金剛經》,意思是無法從金剛經的「空、無」中得到利益。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5392291

 回應文章

WMY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無住生心
2011/11/14 23:47

水天老師平安:

您在給靈婆姐姐的回應: 「在生命整體的「空見」之下,一切都明朗了,外相雖然皆是一時虛幻,但生命都在中間如實演出。」

金剛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無住生心,才得以大做空花佛事如實演出生但凡人的我們總是住而生心,不懂得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大做佛事卻不明白是空花。

  WMY 敬上

水天(servant) 於 2011-11-15 22:06 回覆:

禮敬WMY同學平安喜樂

您說得真棒。佛事者,覺醒之事。因為「無所住」方能從各種不同的層面與角度觀照自己,方能大作「覺事」。

覺醒是生命特質的改變,理則頓悟,事則漸銷。外在行為雖是空花,卻顯出內在生命的影子。

若知道內在生命的改變是實際,則外相行為的「真善美」雖作在暗處,無人知曉,也無所罣礙了。若自己希望藉這些真善美的行為有所得,就是您所說的,大作佛事卻不明白是空花。

末學    水天    敬筆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空無所空
2011/07/05 18:42

空而無盡是什麼呢

竟是化成萬有去了

所以這一切相

都是因緣變化  心不可執著

而法的本身也是沒有自性的

連佛的果位也是虛幻

看透了這些  人就能如實的活在當下 

水天(servant) 於 2011-07-06 09:33 回覆:

誠然如是,覺悟者的心之所以不執著,之所以能「無所住」,

是因為覺悟者「如實的察覺」一切萬有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及其間運作的生命法則。

覺悟者依著生命法則,隨順因緣的變化,而展現該展現的行為,這在儒家稱為「發而中節」,在佛稱之為「諸法如義(宜)」。

在生命整體的「空見」之下,一切都明朗了,外相雖然皆是一時虛幻,但生命都在中間如實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