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您是看到了貪?還是看到了覺?還是更深的一層?
2011/01/03 16:48:33瀏覽365|回應4|推薦11

您是看到了貪?還是看到了覺?還是更深的一層?

    引用文章:鮮豔欲滴,蜜在汝邊故事的迴響--業障現前與愛的挽救—怒罵比丘的女人(一及二)

    末學記起來13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發表在嘉義香光寺的刊物,是一位女眾寫的,內容是這樣的:在寺中擔任義工,中午用餐,採自助的方式,自己用的飯菜都裝在自己的餐盤中。

.

    文章中間描述了用餐行儀的專注,忽然這位女眾「發現」了一件事,就是她的眼睛與筷子之間的關係。她行禮如儀的吃了一口飯,挟了一點菜,送進口中咀嚼時,她發現她的眼已經在瞄著自己餐盤中的菜,已經動念想趕快挟菜,因為深怕沒吃到,她看到了自己的「貪」,因為菜在盤中,明明各有份量,沒人來搶阿!為什麼眼睛已經已經跑到菜上面了呢。所以她寫了一篇,描述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貪」,而文章中盡是「懺悔」之意。

.

    末學讀後卻是掩卷長嘆,好可惜!好可惜!為什麼可惜?因為欠臨門一腳!這位女眾看到的是自己的「貪」,滿心懺悔。末學看到的是:「哇!這就是覺」,若要找自己的佛性,那個就是啦!畫面相同,看到的不同,她滿心懺悔,末學是替她歡欣鼓舞。就怕她只落在懺悔,而不敢肯定自己有「覺性」。

.

    她若肯定她自己發現「貪」之時的那個「發現」,或稱為「察覺」,就是由「自性」所生,她就全然相信佛陀開悟時所說的「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也能相信慧能大師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也就能信惠能大師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句話果然不虛。

.

    這裡的「發現」、「察覺」、「看見」,果然是有層次的,在這個真實故事,您是看到了貪?還是看到了覺?還是有更深的一層?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4759753

 回應文章

ARSHY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看到的是{都好}
2011/01/14 16:15

哈哈,我看到的是{都好},

有進步就好;

知道了,早晚也會覺察到,

總比都不知不覺的好


水天(servant) 於 2011-01-18 08:30 回覆:
誠然如是

膠管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所謂的「覺」也是在「想」蘊裡
2011/01/08 10:27

水天,你好!
我想用五蘊來解釋整個過程,寺院的飯菜是一種「色」,發現自己的貪是一種「受」,人感受了自己的貪進入懺悔,這是一種「想」,心中懺悔的相形成後,就會開始有「行」的動作產生,你文章的故事停留在「想」就結束了,你所謂的「覺」也是在「想」蘊裡,並不是真正的覺。
人在懺悔的「想」蘊中,要進入「行」蘊,須和自己的習性互相抗衡,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就像戒煙,明知到抽煙不好卻做不到,懺悔也無補於事。
在「行」蘊裡這位女眾可能改變吃飯時貪的習性,也可能改變不了貪的習性,也許在寺院裡能改變,回到家裡又故態復萌了。
「行」必須有行深的形式才能成為固定的習性「識」,「識」就是在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種子在「識」裡遇到外緣,產生人生不斷的輪迴業力。
真正的覺應該是「照見五蘊皆空」,身為人實在太難做到這樣的境界。

我這樣思考事情,不一定正確,只是提出來大家互相參考參考而已。

水天(servant) 於 2011-01-10 11:38 回覆:

禮敬一點思善知識平安喜樂

感恩分享您之所見,您很深入。

末學是個平凡的生命學習者,所以對佛法也持比較簡單的想法,誠如惠能大師所說:「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末學    水天   敬筆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到佛性
2011/01/06 17:11

也許是太尋常了

日用而不自知

能看能聽誰不會

覺察 也是本有

只是你都沒發現自己 本自具足   的能力而已

要先有疑情

才能契入吧

水天(servant) 於 2011-01-07 10:02 回覆:
果然是靈婆!

joy .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覺知」讓你嚐到生命蛻變的喜悅
2011/01/03 22:52

當你能察覺到自己的貪瞋癡慢 

你就開始懺悔      懺悔是蛻變的過程

「覺知」讓你嚐到生命蛻變的喜悅

你立即被點亮      立即醒過來

水天(servant) 於 2011-01-04 09:03 回覆:

您說得棒!

「生命」的用展現出來稱之為「覺知」,當您「察覺」到自己的貪嗔癡慢,一邊是看見了自己的過錯,同時卻肯定了自己「生命」的作用。

因此惠能大師才說:「常自己過,與即相當」。在生活中能察覺自己過錯,就行走在生命的道路上,就這麼維持簡單的修行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