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0 18:02:03瀏覽1688|回應0|推薦10 | |
轉識成智(一) 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轉識成智」。修行的方便法門很多,有人念佛,有人持咒,有人禪坐,有人歸依上師,有人參加法會,有人行六波羅蜜,法門萬千不一而足。然而修行的結果,總要修行者自己「轉識成智」方才算數。 如果發心修行若干年日,內在觀念見地未曾提升,外顯行為依然故我,生命的表現仍與從前一樣。那麼這位自稱修行者所累積的,不是功德而是福德而已。不過福德也不錯,多生累積之後終有遇大覺悟者為之撥雲見月的機會。 先論意識心。在《佛遺教經》佛陀勸請弟子們,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這裡的心是意識心,是生命的再來者到娑婆世界,取了不同的緣起(性別、種族、地區、文化、國家),各自建立了不同的見地,執取不同的喜惡,外顯出種種作為。 意識心因未明生命實相,所以執著外相是常態,貪嗔痴慢疑是正常。因此惠能大師為志徹(張行昌)指出「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轉意識心。故《佛遺教經》佛陀勸請弟子「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又要弟子「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又說「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意識心如何轉的?仍是眾生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發動,透過意識心的「感受、領悟、覺醒」來轉化意識心。令意識心成長,建立新的見地,而此見地要不斷的拔高,直至與天地的生命法則相符。 這個如來智慧德相,《六祖壇經》惠能大師早期稱之為「菩提自性」。而在晚期則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惠能大師不以名來名之,偏偏神會說了個「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三世聖賢及大覺悟者為了表達理念,不得已各用不同名稱來稱呼:儒家稱之為「明德」,或稱之「良知良能」;基督教稱之「內住的聖靈」,而末學以「能」來稱呼。 這「能」的作用細微到我們的意識心無法察覺,而意識心總覺得是「自己」在修正的。意識心這個念頭也沒錯,因為雖有能的作用,若意識心不配合,「能」也無可奈何。因此佛陀要弟子要制心、攝心、質直其心。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