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04 23:35:52瀏覽518|回應1|推薦5 | |
空、無 1.虛空精神 《無量義經》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 猶如虛空無有二法。生命一體彼此相依相存,無有對立獨存,這是宇宙真理與法則。經典中有許多用詞不同但與此精神一致的說法,如六祖慧能解釋「摩訶」、「自性」。這種廣大能容亦有許多形容詞,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而落實在生活中稱為「包容」,然「包容」兩字與「虛空精神」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虛空精神→摩訶→自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包容 聞思修:虛空精神的發想。既然與「摩訶」同義,那麼虛空精神應包含哪些見地? 2.無 無非空無,無非無記空。簡單的說是有而不執,如《金剛經》云:無所住而生心。虛空中以外相來看是妙有,這妙有彼此相依相存,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因為是整體跨越三際的連續存在,因此不能指定格於某一特定之有,因此大覺者盼望生命行者應「無所住」,當無所住時方能全面觀照,方能看出當下英選擇何種作為,方能符合整體最佳利益,這才是「悲智雙運」。 無所住而生心。慧能大師是聽聞五祖忍和尚說《金剛經》至「無所住而生心」而大悟,因此這句「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第一義是實相。住於察覺,察覺後選擇,依甚麼原則選擇? 聞思修:為何能無所住?必然先有住,生命行者是住於那裡?(見地依於哪裡?)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