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27 02:16:52瀏覽956|回應3|推薦28 | |
諸法空相(四)得空的關鍵—無 眾生執著六根六塵為實有,自然地以延續自己的存在為首要的考量,因此必有「我相」,而後「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繼建立,也習於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而形成穩定的反應模式。以如此的生命高度是無法進入「不二的生命整體」。 見地的不同,對「修道」的說法也不同,許多人重視「人間佛法」,以修行人的善心善行為標的,然而善心與善行是生命學習成長過程中自然外露的副產品,而不是生命學習的目的。生命學習的終極是回歸生命整體。 為了進入生命整體,釋迦牟尼佛經歷了難以次數計算的生死過程,在不同的分段生死學習過程中,扮演各種角色,動物(鹿、象、猴、鼠、烏鴉、鵪鶉等等)、植物(樹神、吉祥草神等等)、人類(石匠、修行者、隊商主、小販、賭徒、王子、大臣、國王等等)、諸天(帝釋天、阿修羅長等等)。為何要如此?因為每一種生命的型態都以己為中心,難得一開始就能進入整體。若能每一種都能經歷嘗試,每經過一次,就擴大一次,最終能發現進入生命整體的關鍵—有而不住的「無」。 若執著色相,則僅會與相同色相的聚一起而排斥其他,人與人親、商人與商人相談甚歡,商人看到動物,不會想到他是我兄弟,只會想到這是生財的商品。這樣何時方能進入生命整體。因此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生命整體中豈無色?在《金剛經》釋迦如來問須菩提:佛有肉眼否?須菩提回曰:佛有肉眼。肉眼所見之色確實存在。因此《心經》所提到的「無」皆是「有而不住」。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都是「有而不住」。無所住而能生真心。當如是不住時,方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立於虛空,從各個生命的色相看進去,看到那不生不滅的空相,在空相裏,眾生皆是相同的「能」。
這裡提到生命是「能」,在分段生死中扮演不同角色,佛陀提到一宿世故事,當他是石匠時所發生的事,而這因果於今世重演時,佛無需恢復成為石匠,而那四個比丘亦不必恢復成貓,迦納之母亦無需恢復成鼠。但若當時四個比丘能「不住味生心」,迦納之母能不住「佈施有福德果報想」,而能依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出恰當的回應,生命學習的這一部分功課就過關了,就無須勞駕佛陀費心去挽回了。 「有所住」令生命學習者浪費了學習機會,阻礙了進入生命整體。當上升到生命本來面目的高度時,生命學習者容易離「色聲香味觸法」,離「四相」,離法相,離果位想。就如是的離,即是到彼岸。因此觀自在菩薩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