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10 20:56:10瀏覽1426|回應1|推薦36 | |
臨淵羨魚 引用前文: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發而皆中節,就是恰到好處。 喜怒哀樂之未發,是自性「不斷察覺」的階段描述。這時要「無所住」,無所住是不偏向單一個或少數幾個,而是儘可能的全面觀照,觀察思維的越透徹,「發而中節」的機會就越大。這就是我們要練習的。』 為何用臨淵羨魚?因為我們希冀自己「發而中節」,然多的是「發不中節」,因此我們羨慕。 世間的歌者唱歌繞樑三日,除了音質好,更因他能符節合拍,抑揚頓挫,如水之暢流。我們唱之不悅耳,實因不中節。所以要「恰到好處」,必須先知道「節」在哪裡? 「空」的真實義,是萬物相處彼此的關係。生命整體運作,彼此之間皆有適當的關係存在,這些關係長期不變甚為規律,這些規律整理出來就被稱為「法則」,法則就是「節」。生命學習者應該平時善加觀察各種人事物的緣起,詳加思惟,而找出這些法則。 許多聖賢已經留下許多他們發現的生命準則,例如:在佛法中有「空」、「無」是一切的基礎,也是一切法的依歸;觀世音菩薩的十種心念:大慈悲心、平等心、空觀心、無為心、無染著心、恭敬心、卑下心、無見取心、無雜亂心、無上菩提心;世間法中有儒家的「五倫」「忠恕」;在庶民的心中「飲水思源」、「吃人 因此「如何發而中節」?自性(就是真正的我,一個能的狀態)對週遭當下的緣起(我之外的各個元素),透過六根起了察覺,發覺了當下的狀態,然後依著應有的法則,來反應。 人是有情的眾生,因此人的反應定有各種喜怒哀樂種種情緒,若是合生命的法則來適當反應,就一定中節,所以這時稱為「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因此關鍵在於我們的見地中,是否已經存著許多已經看到或學到的「法則」,若有適當的法則可依,這時內在的起心動念與外顯的行為就比較能中節,因此「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事先要有網(工具,亦就是法則)在手。 開圓老師太勸世間有緣的生命學習者:「宇宙間沒有宗教,連敎(ㄐㄧㄠ)也沒有,法就在那裡,看得到的自己學。」我們就是要練習這個,練習在人事物中「感受、領悟」看到法則,建立起不被境染而能常「覺醒」的慣性,讓這種「無所住」而生適當的心念,變成我們生命的特質。 以上所說就是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說得一段話,看起來很簡單,卻要花一輩子來鍛鍊。這句話就是「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每個起心動念與外顯行為都能諸法如義,都住第一義上。也是孔子所說:「隨心所欲而不踰矩。」 引申閱讀:淺讀維摩詰所說經(19)緣起性空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