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麼是修行?
2010/03/23 11:34:52瀏覽3504|回應1|推薦20

什麼是修行?

        很多人都說要修行,卻從來沒問過自己:「什麼是修行?」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因此當起了修行的心,就將善知識敎他的善巧方便當成「修行」。就這麼「自誤」啦!沒寫錯,不是「自悟」而是「自誤」。

   

《六祖壇經》法達比丘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因此心有一物,禮師頭不至地。法華經是一本厚厚大部頭的經典,讀誦三千部,真是有毅力,若論次數,那真的很有成就。因此,法達比丘信心滿滿,所以惠能說他「心有一物」。

    然而惠能大師卻這麼說:「汝若念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從整段對答中,法達比丘得善知識教導,以持誦法華經為修行的業處。將讀誦法華經當成事業並不錯誤,錯誤的是:讀了三千遍而不知經意,以致無法覺醒。

    法達比丘不是一個遲鈍的人,他聽從而悔謝,所以向惠能大師請教《法華經》經義。

   

    偏偏惠能大師不識字,請法達比丘誦之一遍。法達比丘在惠能大師面前高聲念經。念至方便品,惠能大師為其解說《法華經》宗義,開(佛)覺知見。

     我們當注意,惠能大師指出法達比丘的盲點: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犛牛愛尾者,原地打轉,沒能前進。法達比丘以為念經就是修行,所以天天誦經,卻又不明白經義,就這樣累積了誦經三千部的紀錄而「自誤」

        當法達比丘聽了惠能大師的解說,又生起另外一個疑問:「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我們也常是這樣,發現這一端(解義)才是,就想丟掉另一端(誦經)。我們常常這麼狹窄,不能全容,拿起一相,就丟掉了另一相

       惠能大師雖不識字,自己不會誦經,但惠能大師不會因此反對誦經這個善巧方便,因此說啦:「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

        這句話閃閃發光,修行是什麼的旨意就在裡面。修行是「心行」,修行是心的轉變。誦經是假借,是方便,藉這些方便的事來「練心」。若只落在方便上,錯認方便是修行的,那就離修行遠矣

       法達比丘不一樣,從此領會了,但也不停止他的誦經事業。法達以「誦經又心行」為修行功課,我們執著以何為功課?是持咒?是誦經(或轉經輪)?是禪坐?是氣脈通?是開了靈通?是參加法會?是聽聞佛法共修?是與善知識論法?是解開經典?是做義工?是依靠神通者指路解開疑難?還是以為在某一清淨的地方,依四聖諦而修?或依十二因緣?或因其他業處?這些都是方便,但一執著就是原地打轉

        以上的各種方便法門都可以作為修行功課,但若這些功課不能令我們的心起轉變,則這些功課仍是方便而不是「修行」。若這些方便法門能讓我們「覺醒」那我們就真的開始「修行」囉

    【註】《六祖壇經》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師曰:汝若念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幔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勸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

    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惟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啟發踴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3878301

 回應文章

福利客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修莫名之行
2010/04/08 01:00
  《六祖壇經》經過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版本。依照作者所錄之本,多參雜世人浮華之情,難已跳脫根本之法,亦罔記六祖之精神。
  錄之用意不過只為引世人參詳,切莫以為全部。至於本文之為法,恐有引人入魔之虞。經書分明寫得明白,又怎摻錄這些對話呢?所以和尚不像樣,在中國世人的眼裡,自然也成了乞討生活的一個忍耐職業。如果把這些對話當成是今日世人愛財,只要高僧來,摩訶頂首,而後得福報,再繼續顧自賺大錢,不也一番徹嗎?如此糾結,還完得了?您寫的「修行」又何不也落入此障嗎?
  佛經乃應緣而生之物,倘若天地無物,何來經本之說?如欲盡除人間之非想,不若佛經之不生。欲以智慧通曉人,不若人之逆,其逆在行中,不也昭昭明焉。故只能困守於無名之地獄,以粉飾德行。德之於人,空幻於虛,故無有累加之能,待天光,紛塵散去,又何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