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隅之得(58)四聖諦(五)第四道諦(4)
2020/06/25 21:38:09瀏覽206|回應0|推薦1

一隅之得(58)四聖諦(五)第四道諦(4)

6.正方便:以戒定慧來分,正方便、正念、正定屬「定」

  如《佛遺教經》世尊提示修行者:「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正方便能常行不退,所以總括來說,正方便即精進之意。

 

  在正方便中,第一個提到是「欲」,是指正確的願望。有一個願景,如菩薩的願是「不捨眾生苦」;善慧行者見然燈佛授記時的願:「我有了力量,獨自得度,有甚麼用,要達一切智去度人天世界。我將成為有此大力量者,達一切智,去度許許多多的人。斷輪迴之流,滅絕三有,乘正法之船,度盡人天世界。」;慈濟人的願是:「以有限的生命,做有益人群的事。」這個欲(願景、初衷)令生命學習者有恆心,願意常行不退。例如企業家不只為自己及股東創造利潤,也提供員工的工作機會與所得,同時更是滿足社會大眾生活上的需求。在教師心中亦有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雖然我們只是小火炬,相信群體有愛,亦能成大事。

 

7.正念:

  如《佛遺教經》世尊提示修行者:「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以現代的話說,不忘念就是不恍神,維持如理作意(根本做意)

 

聞思修:不恍神與專注有差別嗎?當學人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時,專注否?

 

  正念謂念隨順。念是察覺之意,念隨順,聖賢出世空相應緣起而隨順。生命學習者隨念於身、受、心、法等四種所緣,因此正念可以是指四念住。學人在世間有五蘊熾盛之苦,因此必須正念以度世。

 

  念不妄、不虛。「不妄、不虛」是真實,意即如實知的察覺,而不是有見取心 (偏見) 的察覺。

聞思修:為何是隨順?而不是主宰?

 

8.正定:

    如《佛遺教經》世尊提示修行者:「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如六祖所說:「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經由正見至正念,生命學習者生起了對生命法則堅定不疑的定見見諦,而能正身端作,專心一志,身心寂靜,隨時保持在察覺中,如《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金剛經》云:「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命學習者若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是為住境心則亂。心若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是保持不斷的明覺,透過六根的見聞覺知,了了分明世間的生滅變化,以及其中變化的趨勢,順應趨勢做出最適宜的回應,這是「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得定者,心則不散。《六祖壇經》中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最能生動的描述未得定的狀態。當兩僧落風動幡動之義理之諍時,其實不在於義理之諍,而在爭自己的高下對錯也。所以是心跑掉啦,心失去覺照啦!是心動囉!

 

  定不是在外相。《六祖壇經》中的智惶禪師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被玄策一問,參訪慧能大師方得不出不入的大定。

 

  定是真不動。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3982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