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09 15:37:49瀏覽208|回應0|推薦1 | |
一隅之得(55)四聖諦(五)第四道諦(1)
第四道諦。《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四諦品第二十五:「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志、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生命的轉變。當行者觀念轉變 ( 轉識 ) 生眼、智、明、覺,能離貪欲,對苦諦已知、當集諦漸斷、滅諦漸證,此時生活中如何行?當行八正道,這是生命軌道的改變 (緣起改變),方向與過去不同,果報亦不同。
雜阿含所提的八正道。八正道的內容非常豐富,不能以為知道八個名詞就是全知了,因此有必要多讀一些。
一、以《雜758、760》為前導,說明為何要行八正道 1.以世間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如《法華經》說:世間火宅,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知見。 2.《雜758》因為老、病、死無人可代。復次。比丘。有時子病。母不能語。子。令莫病。我當代汝。母病之時。子亦不能語。母。莫病。我當代母。是名第二無母子畏。 3. 八正道能斷彼三畏。這裡並不是說老病死不臨生命學習者,而是說生命學習者因著能體認不生滅的本性,而於四大老病死之時,能無憂無懼。
二、以《雜769、771》說明八正道是至彼岸之筏 1.《雜769》「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眾多年少翼從。白馬.白車.白控.白鞭。頭著白帽.白傘蓋。手執白拂。著白衣服.白瓔珞。白香塗身。翼從皆白。出舍衛城。欲至林中教授讀誦。眾人見之咸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這裡指出:從古至今落在外相上者居多。因此生命學習者當體會《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2.阿難見之問於佛,佛云:「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3. 《雜771》正見是彼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彼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希有諸人民 能度於彼岸 一切諸世間 徘徊遊此岸 於此正法律 能善隨順者 斯等能度彼 生死難度岸
一、 以雜《748、749、750》為中心說明八正道的生起 1.諸惡不善法。比丘。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起於邪見。
2.若諸善法生。一切皆明為根本。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者。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
3.慚愧生已。能生正見。要有慚愧心。人為何能慚愧?因為這是本能自性的作用。《六祖壇經》「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當明之際,是說這位生命學習者不管是聽聞或是自靜思,建立了某些基本的生命準則 ( 參看十二緣起中對無明的解說 ),知道三世輪迴是學習之旅;不顧前際、不欣來際、在當下知生住異滅而願意抓住機會;也知因果業報之理,如是等等就建立起自己生活行事為人的基本準則。然而生命學習者總有軟弱之時,當認知到自己的表現與標準有差距時,會生起慚愧心。這時更進一步會思索自己該如何作。這些靜思惟會得到某些正見,這個過程亦可用「感受、領悟、覺醒」來描述。
4.正見的特質?正見的特質是大尺度與全視角。凡夫通常以己為中心,也以為這一世的分段生死是全部,因此習以狹隘的視角與短時間尺度與小範圍尺度來思量,以無明故令生邪見。但若生命學習者因明故,慚愧心起生正見,正見的特性是大尺度與全視角。時間尺度拉大,看到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許多見解會更新;範圍尺度若放大,體會人不能離群索居,共業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時會注重群我,會建立我好也要人好,希望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當學人的思惟是大尺度時,自然「視自己如塵沙」。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