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51)四聖諦是慧具足(1)佛初轉法輪
2020/02/01 22:26:51瀏覽581|回應0|推薦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51)四聖諦是慧具足(1)佛初轉法輪

 

經文: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是四聖諦,觀自在菩薩勸請大眾不住法生心,因此說「無苦集滅道」。然學佛行者必須如實知四聖諦,方能不住四聖諦之法相,卻能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能「無苦集滅道」就如《無量義經》云:「無量法門悉現於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四聖諦是慧具足。俗人、在家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雜阿含91》:「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習.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

 

  四聖諦是慧根為五根之首。四聖諦。苦集滅道是佛法所說的四個真理:一、世間是苦;二、世間的苦是有因有緣;三、苦的因是可以滅可以轉的;四、這個滅苦的路是八正道是可行的。《雜阿含658》「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慧根。謂四聖諦。

  此諸功德。皆以慧為首。譬如堂閣。棟為其首」

 

  佛初轉法輪,說四聖諦法。關於四聖諦,大覺者說:苦諦當知當解;集諦當知當斷;滅諦當知當證;道諦當知當修。佛陀開悟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首先度五比丘,說的是《轉法輪經》與《無我經》,佛陀告訴五比丘,這是「本所未曾聞法(指四聖諦),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是要弟子們當聞法後,當正思惟,能有所看見而有觀點。

:是要弟子們當聞法後,當正思惟,能判斷與抉擇,經判斷、抉擇、整理之後必帶進明白。

:明白之後經由時間的醞釀,能產生覺醒。

:覺醒之後必有正確的行動。

 

  當知苦諦之後,方起離苦之欲;苦由集起,苦海有邊。《增一阿含》以「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來說明世間的生死苦惱是如何集起來,如何形成的。而《大念處經》法念處的四聖諦第二集諦說的更清楚,彼愛從六根、六塵、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行)、六愛、六尋、六伺生起,知道如何集起,就有方法可斷;當如是斷苦,不執著苦際之時,必有正路可行,這就是八正道,而寂滅就能可期。簡言之,理解這四個真理,就是慧根。所以在《遺教經》:世尊如是三唱,「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

 

  佛度五比丘。沙門喬達摩成佛後兩個月,在七月間的月圓日,到鹿野苑要對五比丘宣說法。五位苦行僧老遠見佛陀過來時,商量不應對他行禮。但當佛陀越走越近時,威儀令五比丘陸續向前接待佛陀。當他們稱呼佛陀為同修(avuso)。佛陀對他們說不要直呼如來姓名或稱他為同修者。佛陀對五比丘闡詮四聖諦法的《轉法輪經》。那時,當三個比丘出去乞食時,佛陀指導兩個人,六個人共同食用那三人乞討回來的飯食;當兩個苦行僧出去乞食時,佛陀就指導三個,六人又一齊食用由兩人要回來的食物。年紀最大的憍陳如聽了此經,即證斯陀含果,其餘四位也證入流果。佛陀接著對五比丘說《無我經》,五位都證阿羅漢果。

 

  無我經是悟入四聖諦的關鍵。佛陀所說的法,修習者是漸次證悟,說第一部《轉法輪經》時,一人證斯陀含果,其餘四人證入流果,直到說《無我經》後,五比丘才證阿羅漢果。舍利弗就是在王舍城的大街上遇見阿說示尊者,要求阿說示尊者說法,阿說示尊者即說四句偈,當舍利弗聽到第一句偈時,即證第一聖果。

 

  無我經提示疑情是精確的標月指。世尊提示:「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當弟子答:「不爾世尊」時,多聞者是否有一疑情?我在哪裡?是何形相?若是無相?那麼應是何種生命狀態?生命準則是甚麼?一系列的疑情帶動一系列的覺悟。再拉回當下的緣起,現在我以何種外相活在人間,遍觀內外在緣起條件,對自己定位,我當如何起修斷貪離苦(滅諦),如何正確的生活(道諦),方不負這次的分段生死。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   四諦品第二十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四諦之法。云何為四?

  所謂初苦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二者苦習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三者苦盡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第四者苦出要諦,義不可盡,義不可窮,說法無盡。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

  「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志、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如是,比丘!有此四諦,實有不虛,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諦。諸有眾生,二足、三足、四足,欲者、色者、無色者,有想、無想者,如來最上。然成此四諦,故名為四諦。是謂,比丘!有此四諦。然不覺知,長處生死,輪轉五道。我今以得此四諦,從此岸至彼岸,成就此義,斷生死根本,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今有四諦法,  如實而不知,

  輪轉生死中,  終不有解脫。

  如今有四諦,  以覺以曉了,

  以斷生死根,  更亦不受有。

「若有四部之眾,不得此諦,不覺不知,便隨五道。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成此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三七九•轉法輪經》:

  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如理作意),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維,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隣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隣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隣

 尊者阿若拘隣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身。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無我經》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奈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復次苾芻。於汝意云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

  白言大德。色是無常。

  佛言。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不爾世尊。

  應知受想行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悉皆無我。

  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3163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