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經一隅之得(54)四聖諦(4)第二集諦、第三滅諦
2020/03/01 22:47:00瀏覽145|回應0|推薦1

一隅之得(54)四聖諦(4)第二集諦、第三滅諦

 

  苦的原因—集。《增一阿含》「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染著即是「取」

 

  哪個染著、哪個在取?總的來說是心在染著、是心在取,若能仔細分舉,則《大念處經69至79》說得好:「然諸比丘!苦集聖諦者何耶?彼即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復次,諸比丘!彼愛於何處生起、於何處止住耶?凡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眼、耳、鼻、舌、身、意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色伺、聲伺、香伺、味伺、觸伺、法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因此是在六根、六塵、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行)、六愛、六尋、六伺中生起與止住。當如是細分時,我們就能方便觀照自己的狀態了。

 

  取的過程與結果。取 = 愛、貪、喜俱 = 《金剛經》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 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法相、果位想 = 《無量義經》眾生四相所遷 = 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取之根本在於不見自己本來面目。當未覺醒的眾生,不見「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的本來面目。外認四大五蘊為己,不知有三世,執著人死如燈滅,故生我相、我所,以利益自己為生命原則,就自然認為是可取、可得、可住、可著的,如《無量義經》「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

 

  佛說故事。我們若從佛本生的故事來看,善慧行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然燈佛授記,再經六佛,十萬劫,歷經各道,在不同時空,時而演王子,時而演隊商主,又演賢者,也演國王。亦不棄演大象、牛、馬、鹿、甚或演樹神、亦演帝釋天,但都演得諸法如義(宜),外相或有不同,但是「本來面目」何曾改變!在不同時空,以不同的面貌來經歷生命,成熟自己的生命,導引他人的生命。但都是同一個祂,成佛時號釋迦牟尼的那個生命。

 

  上界開個窗口。雖然佛說了三世輪迴、分段學習的真理,但是眾生剛彊,口說要眼見為實方符科學,因此上界憐憫眾生,用許多瀕死經驗告訴眾生,是有一個不生滅的存在,而台灣的靈異事件:朱秀華借屍還魂,亦是一個生命的窗口,能讓吾等藉此窗口,印證自性的本無生滅。若吾等肯藉由這些窗口信入生命的本來面目,則對吾等的色身需要多少財富、名聲、享樂的標準,自會往下調整。而對於自身在此分段生死中,該如何展現使生命有意義,這個議題我們會深思。當如是轉變之時,吾等較易離「取」。

 

  苦的止息—滅諦。《增一阿含》「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

 

  無上修根。如《大念處經80至90》提示,既然愛與欲取在六根、塵、識、觸、受、想、思、愛、尋、伺上生起,亦當在同樣的地方來捨棄與止滅。如何在六根產生捨棄與止滅,佛所說的無上修根是好用的工具。

 

  如一隅之得(十三)十二處與十八界的修行(1)所引用的《雜阿含282

  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

  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難。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賢聖法。律無上修根

 

以七處善對治取。當生命學習者領悟「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的本來面目,他會珍惜這一段生死,通過生活來成熟生命、展現生命。然而光有智慧仍然不夠,還須善巧方便來輔助。佛陀提供七處善、三種觀義來幫助我們如實知,如實知後能離,離則不取,轉五取蘊為五蘊矣。如是轉五蘊熾熱為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生活上發現集諦與實行滅諦。我們常提及佛陀首座舍利弗的《清淨乞食住經》佛陀提示就在日常生活就六根所見,心有起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若有,則當以方便令其止滅,舍利弗如是行,我們亦然。三餐都是機會,走在路上眼見各種形形色色,都是選佛場。

 

註:《大念處經》69-90

第二集諦

69.然諸比丘!苦集聖諦者何耶?彼即此愛,能引導再生,有俱喜、貪,到處追求滿足,即:欲愛、有愛、無有愛。

70.復次,諸比丘!彼愛於何處生起、於何處止住耶?凡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眼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耳…鼻…舌…身…意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71.色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聲…香…味…觸…法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72.眼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73.眼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74.眼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耳觸所生之受…鼻觸所生之受…舌觸所生之受…身觸所生之受…意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75.色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76.色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77.色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78.色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聲尋…香尋…味尋…觸尋…法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79.色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聲伺…香伺…味伺…觸伺…法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生起、於此處止住。

第三滅諦

80.復次,諸比丘!苦滅聖諦者何耶?彼即對此愛之無餘離欲、滅盡、捨離、棄捨、解脫、無染。

   復次,諸比丘!此愛於何處捨棄、於何處止滅耶?於世間有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81. 何者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耶?眼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耳…鼻…舌…身…意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82.色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聲…香…味…觸…法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83. 眼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意識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84.眼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85. 眼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耳觸…鼻觸…舌觸…   身觸…意觸所生之受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86.色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87.色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88.色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89. 色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聲尋…香尋…味尋…觸尋…   法尋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90. 色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聲伺…香伺…味伺…觸伺…   法伺於世間為可愛、可喜者,此愛即於此處捨棄、於此處止滅。

 

  《雜阿含23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檀。入林中。晝日坐禪。時。舍利弗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從何來

 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晝日坐禪來

 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禪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坐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

 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

 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繫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彼比丘亦復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繫念修學

 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3188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