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11 16:07:32瀏覽251|回應0|推薦1 | |
心經一隅之得(56)四聖諦(五)第四道諦(2)
四、以《雜784》說明八正道的內容與生起次序 1.正見:是八正道的中心,有正確的知見,方有後續的行為。 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1)有施.有說.有齋,這是個人的慈悲喜捨、清淨的生活。 (2)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這是指因果法則。菩薩不昧因果。 (3)有此世.有他世。知道有此世,有他世,就有機會反省;就有機會從「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想法脫離出來;就有機會生起「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我要如何度過今天」的思惟。學人對三世應該不顧前際、不欣後際,於現在諦觀生住異滅。如是肯定分段生死是學習過程,此時也許知道生命本來面目,而能離外相而看到生命的表演。 (4)有父母.有眾生生。這是倫常道德規範,佛法不離世間覺。有父母道、子女道、婆媳道;工農士商皆有道。這是應遵循的生命法則。如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5)有阿羅漢善到.善向。這是指修行的次第與目標。 (6)把握當下,盡形壽行在道上,就能如此安然:「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正志: 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正志是正確的意向,是起心動念時,要合於出離、無嗔恨、不傷害其他眾生;這時稱不起妄心、不動妄念,簡說:不起心動念。正志有時翻譯成正思惟。這三者: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以淺顯的話說,就是「慈悲喜捨」。以戒定慧三無漏來分,正見與正志屬「慧」。 (1)出要志:又翻成出離心。以解脫煩惱為導向。 (2)無恚志:無瞋恨心。慈心作意。正向思考相信人好的方面。 (3)不害志:無殘忍心。悲心做意。與大眾同利。
基督教對愛的詮釋 《聖經》歌林多前書十三章4-8節 愛是恆久忍耐,滿有恩慈。愛是不知道嫉妒,也不曉得猜疑。愛是不誇耀,沒有威風,不失禮,不自私。不輕易被激動而發怒,不計算人的罪過而不忘,不因別人錯了而歡喜,卻因良善而快樂,不喜歡揭穿人的隱情,常熱切相信人好的方面。常有希望,常能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