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經一隅之得(60) 無智亦無得(二)轉識成智
2020/10/20 22:16:48瀏覽363|回應0|推薦1

一隅之得(60) 無智亦無得(二)轉識成智

 

  智不由外得。智慧非物,不由外得。智是種能力。表現在對內、對外的觀察、明白、抉擇、建立模式、實踐、解決問題。是故,智慧是識的一種轉變與成熟,即「轉識成智」。

 

  凡夫識身的由來。識身由無明與貪愛累劫積蓄而得,《雜阿含294》「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若黠慧者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復受。」

 

  攀緣識與轉識成智。凡夫累劫都是攀緣識在不同的分段生死中,依緣起取得不同的色身 (名色),而後如十二緣起法,一連串的六入、觸、受、愛、取、有。又產生下一輪的分段生老病死。而這些輪迴的動力皆來自於自身攀緣識持續的在「無明」狀態下產生的身口意三行(思)所產生意識與行為,而這些意識又累積回到攀緣識中(阿賴耶識)成為種子。只要攀緣識的無明無法轉為明,則這個輪迴學習的過程永不停止。而攀緣識的無明轉為明,是為大家所熟悉的名詞「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識與智是一亦異,凡夫的世間智慧與出世間的妙智識妙慧,是一亦異。本質是一,表現是異。因著本質是一所以能轉。經由「明觸」生「感受、領悟、覺醒」,而回歸於「識」的更新,也就是轉識成智。成就四智:如六祖慧能大師云:「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而智通禪師頓悟性智,而呈偈言:「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四智成就的關鍵。如六祖對智通禪師的開示:「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這段轉識成智的過程,關鍵在六七識的更新為開端 (先因),而後有五八識的改變為成果。

 

  六七因中轉。第七為末那識,末那是攀緣阿賴耶識,如同磁鐵緊吸著鐵一樣。染污的末那識執取阿賴耶識為自內我,末那識執持有情身一切法,以為他就是身心的主人。末那識的特點是思量。第六識的特點是識別,通過第七識會產生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

 

  我及我所。因著不明生命本來面目,因此凡夫執著身心為己,為自己積累,在無盡的輪迴中,常為此目的做出不符合生命準則之事,以致無明之垢益厚,明鏡難回。所以關鍵在於對生命本來面目的認知,無怪乎世尊傳《轉法輪經》於五比丘,一人證斯陀含果,其餘四人證入流果,直到說《無我經》後,五比丘才證阿羅漢果。《無我經》是精確的標月指,提示疑情:「世尊提示:『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當弟子答:『不爾世尊』時,多聞者是否產生一疑情?我在哪裡?是何形相?若是無相?那麼應是何種生命狀態?生命準則是甚麼?一系列的疑情帶動一系列的覺悟。這一系列的覺悟就是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轉。當體會自己的本來面目時,再拉回到當下的緣起,現在我以何種外相活在人間,遍觀內外在緣起條件,對自己定位,我當如何起修斷貪離苦 (滅諦),如何正確的生活 (道諦),方不負這次的分段生死。而透過現今觀念與行為的改變,也就是改變了生命的特質,從前貪慳為己的,轉為慈悲為整體的,也就是透過現在改變了過去與未來,當下清淨了阿賴耶識。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次就成功的,甚至也不是一次分段生死即能成就的,想世尊為善慧行者時遇然燈佛授記,都還得經過十萬劫,在三界歷經扮演無數角色方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當如何看待自己就很清楚了。但是只要六七識轉正了,五八的果上成就也就有盼望了

 

《六祖壇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因果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  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  終亡染污名 (亡:無)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5181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