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49)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13)緣生老死者
2020/01/19 14:44:57瀏覽138|回應0|推薦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49)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13)緣生老死者

 

  緣生老死者。《雜阿含298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班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

  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一般人對老死的看法。一般人唯信眼見為實,他們也能見「生住異滅」四相,但其執著四大五蘊為己,因此四大分解,不復眼見之時,執以為「人死如燈滅」,是一種空無。如《楞嚴經》卷二:波斯匿王自述「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身中有不滅者。《楞嚴經》卷二: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世尊所傳念死之法。《增一阿含卷二廣演品20》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死。所謂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宗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如是。諸比丘。名曰念死。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死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這一段世尊所傳達的理念,正是在諸根中,有一不死者。

 

  念死之法的延伸。面對終點,當下該如何?如合唱曲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我們這輩子在世間,若為己,則所賺來的盡是帶不走的死錢。如同佛陀前世的最遠因,善慧行者的七代祖先父母為後代留下巨大的財富,結果並未能帶走一文。善慧行者有慧眼,能判斷,這不是他要的。善慧行者思惟的是:「我父親、祖父,他們積了這麼多的財產,並沒有一文帶到那個世界去。但我非造岀能把這些帶走的種子不可。」於是陳明國王,叫人敲著大鼓巡行城內,向大眾廣行布施,自己就岀家修苦行去了。

 

  色身外相的老死對比法身的成熟。形之上謂之道,形之下謂之器,十二緣起這裡提的是色身外相的色身衰敗之理。色身的衰敗是自然的法則,時間令之成長,時間亦促其傾頹。然而裡面的人隨著時間,願意面對問題千錘百鍊變成老練嗎?有老成持重嗎?能老謀深算嗎?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嗎?在日常生活能依生命法則不假思索熟練的表現嗎?若能諸法如義(宜),則說老得有價值。

 

  色身的老死不可免,唯有勝法不滅亡。就在最後老死的環節上,仍然有機會反思,外相皆不離生住異滅,然有一不生滅者、不老病死者。如《雜638》阿難惶恐於舍利弗涅槃時,世尊慈悲的提醒: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這不生不滅、不變異的、不老病死的就是勝法。

 

  勝法如何得?《中阿含52食經》「如是明、解脫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明、解脫食?答曰:『七覺支為食。』七覺支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七覺支食?答曰:『四念處為食。』四念處亦有食,非無食。何謂四念處食?答曰:『三妙行為食。』三妙行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三妙行食?答曰:『護諸根為食。』護諸根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護諸根食?答曰:『正念、正智為食。』正念、正智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正念、正智食?答曰:『正思惟為食。』正思惟亦有食,非無食。何謂正思惟食?答曰:『信為食。』信亦有食,非無食。何謂信食?答曰:『聞善法為食。』聞善法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聞善法食?答曰:『親近善知識為食。』親近善知識亦有食,非無食。何謂親近善知識食?答曰:『善人為食。』

  「是為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法如筏喻。勝法不滅亡的真義為何?《金剛經》云:「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既如筏,則勝法亦如筏,那這裡的勝法不滅亡就值得深思。法是個假借方便的過程,生命的改變與提升才是實際

 

《佛說無常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住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  恒與眾生作無利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龍藥叉。揵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生命學習者對生死的觀點。當生命學習者經歷長久劫、無數生死,生命尚未成熟,解脫、醒悟的程度未至大覺者,每次的意念與衝動,有的成為語言,有的付諸行為,因此造作許多業,因緣果報而有無數生死。如同釋迦牟尼未成佛之時,經歷十萬劫,無數的鍛鍊,在各道扮演不同的角色。無量生死輪迴的本質是生命再學習,輪迴至最適合的地方學習,每一次都希望能超越過去的自己。《佛說八大人覺經》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菩薩生死無厭,歡喜做、歡喜受。所以《華嚴經》云:一切業成就一切種智。

 

《增一阿含》﹝卷二廣演品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道。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身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身。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法。諸比丘從如來聞法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身。所謂念身者。髮.毛.爪.齒.皮.肉.筋.骨.膽.肝.肺.心.脾.腎.大腸.小腸.白膱.膀胱.屎.尿.百葉.滄.蕩.脾.泡.溺.淚.唾.涕.膿.血.肪脂. .髑髏.腦。何者是身為。地種是也。水種是也。火種是耶。風種是也。為父種.母種所造耶。從何處來。為誰所造。眼.耳.鼻.口.身.心。此終當生何處。如是。諸比丘。名曰念身。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身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一阿含》﹝卷二廣演品10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死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死。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宣。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法。諸比丘從如來聞法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死。所謂死者。此沒生彼。往來諸趣。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宗族分離。無形無響。亦無相貌。如是。諸比丘。名曰念死。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死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3156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