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07 23:41:27瀏覽168|回應0|推薦4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45)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9)緣受愛者
六根失守令生愛貪。當生命學習者於六根不能守護,於六塵不能知其味、患、離;於根、塵、識三者和合生觸時,未能保持明觸(根本作意,知外相生住異滅,知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此時自然不能一其心,無有律儀,所以必然生三受。對可意之樂受產生貪愛而生占有之心。
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愛是一種執著性的貪愛和占有慾。在三界各有其偏愛之處:欲愛,是對欲界的愛。是一種對於感官(五蘊)及其帶來快樂感受的愛。色愛是對財富、物質的佔有,無色愛對非物質,意識層面如感情、緊抓不放。例如席慕蓉的詩:一棵開花的樹。台大合唱團演唱。
沉溺三愛的危險。《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不一其心,則有貪愛。因眾生六根對六塵,不一其心。對可意而樂受,對不可意而苦受,卻不如實知量,所以超量曰貪,貪而喜俱曰彼彼染著。心有所樂受,有味卻不如實知其患,就生貪愛,愛是礙,愛是繫著。對樂受未消化,消化是指明白自己為何繫著此樂受,知道自己的哪一種觀念卡住自己,當如是消化時,才有機會離此繫著。有時行者以四大五蘊為己,有我、我所,無法斷繫著,因此落於欲愛.色愛.無色愛。
如何如實知量。如佛所說六入處是十二緣起的關鍵,對可意受學如來厭離正念正智,對不可意受學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如偈云:「萬花叢中聞不香,庖肆腥羶眼不淨」如是真誠面對,為支此四大五蘊之身,計算該投入之量,如尊者難陀於食繫數,我們也應如此隨順緣起。
如實知而斷愛是轉處。《雜阿含6》佛云: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又《雜阿含13》佛云: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斷愛的要件是要知與明,知無常,明其理,知其患,而厭離。例如舍利弗入上座禪。
斷三愛以菩薩法樂代之。萬二天女的啟示。欲愛是貪五欲之樂,生命學習者以菩薩法樂取代五欲之樂,這也是斷貪愛。維摩詰大士曾對魔波旬眷屬一萬二千天女說「無盡燈法門」:《維摩詰所說經》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 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 天女即問:『何謂法樂?』 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 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 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