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46)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10)緣愛取者
2019/12/09 23:38:26瀏覽138|回應0|推薦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46)十二緣起的修行(5) 十二緣起法的解說(10)緣愛取者

         

  有貪愛則有取。愛貪是種偏愛,因著偏向,接著喜俱而彼彼染著。到了這種染著的程度,就是「取」。「取」就是一種緊緊的抓住,從表面看取的特性是是一種執著,從整體看,取是抓住了一部分而失去了大部分。因著取的偏執性,令學習者失去了對生命整體全貌的觀照。

 

緣愛取者《雜阿含298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欲取取我喜歡的,即對欲界五欲,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貪欲取著。

  見取對「我的看法和見解」特別重視,特別主觀、有成見,自是非他。尤其是指執著於三種不正見:身見、邊見、邪見。身見是執著五蘊假和之身為實有;邊見是偏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人執著人死之後一切都歸於無,如俗語說:人死如燈滅,這是斷見;有人認為死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豬馬牛羊,這是常見;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都偏於一邊,故名邊見。邪見是不正的見解,如謗無因果,壞諸善事。

  戒禁取目的是為了改善現況,但卻有妄持奉行怪異歪謬的戒律規矩禁忌,以為它是導致解脫或能改善現況的原因。如有人塗灰斷食,以為是涅槃之道。

  我取什麼事情總繞著「我」來談,這就是「我語取」的意思。

 

  欲取的例子。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心之大欲者,唯「食」第一,故先賢曰:「民以食為天」。飢腸轆轆是動機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在飲食這件事的生命法則,是「維持色身載具健康原則」,而「不住味生心」。

.

  古之聖賢大禹的傳說:【戰國策魯共公擇言】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亦有反面的例子,齊桓公夜半腹饑,易牙能夠煎、熬、燔、炙等多種方法,並精心調和五味,製作美食而進獻給齊桓公口喫,齊桓公飽食美食後直到天明都不覺的肚子餓。易牙,春秋時齊國人。生卒年不詳。為齊桓公的內侍,擅烹調,善逢迎,甚得桓公的寵愛。桓公死後,易牙與豎刁等謀亂,立公子無虧即位,導致齊國大亂。

 

  見取與我取。除了三種不正見,對於一般自我主觀的見解,儒家說得清楚,《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避免先入為主的意念;能多聽,多看,樣本數才夠大,如此能毋意。

毋必,避免一意孤行;要知達成相同目標,路徑卻有多種,如此能毋必。

毋固,避免固執己見;若容許雜音存在、能聽取旁人的見解,生命本就多樣性,全面觀照才能如實知,如此能毋固。

毋我,避免只見己的利益,知道生命一體,個人的利益在群體中方得保全,如此能小我而忘我,尋求整體的利益,如此能毋我。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驗證即是修行,能離見取,就是轉念、轉識。則離見取也是成一切智的開端。

 

  不落四取是半轉處。取與不取對立,離取的關鍵在察覺,若能察覺自己有繫著,方能離繫。「取」令行者抓住一小部分,而失去對生命整體全貌的觀照,當行者執著四大五蘊為我,以及衍伸的我所時,就容易從貪愛而取,落於取則陷入老病死而不得出。不取也分二個層次,第一是不四取,意即不落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轉處。第二的不取是積極的,如《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外相生住異滅是必然的,眾生為四相所遷,合於己意者生起則喜、住時妄想永恆、異時嗔心、滅時消沉。眾生心如是上下不得解脫。佛陀適時指出,一切外相皆是無常,但有真常者,如如不動。若能不取於相,就與真常相應。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31208512